正文 第10章 光輝思想(1 / 3)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袁崇煥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而且堪稱有膽有識、大智大勇的卓越軍事家。自後金發難以來,“遼左軍興,國事日棘”,被明朝先後任命遼東的封疆大吏有十幾人,然其中能“詰戎兵以保疆圉者”,僅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三人。其中功勳最顯,戰績最著者,還要屬袁崇煥。袁崇煥為人慷慨,膽壯機敏,自少喜好談兵,常“以邊才自許”,具有很好的軍事素質。

他在任邵武知縣時,便已通過向老校退卒調查訊問,略曉邊外形勢及險要厄塞。自請報效邊關前,又單騎巡視關上,進行了實地考察。出任遼東後,曾隨孫承宗遍閱關外布防,從而對“三州形勢,兩河地勢,水陸機宜,兵馬虛實,頗得其大”。掌握了克敵製勝的第一手資料。袁崇煥,在其46年的短短一生中,特別是他七載邊疆的戎馬生涯中,其一言一行,都給祖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永垂青史。

(一)“國家存亡,匹夫有責”的精神

關心國家的存亡,並忘我地為之奮鬥,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身處明王朝腐敗無能,麵臨國家生死存亡多事之秋的袁崇煥,身居文職末吏,尚能關心邊務,能通過各種途徑努力了解遼東前線的軍事形勢;在朝野一片失敗主義聲中,能以“邊才自許”;當遼東十分危急之時,以其大智大勇,單騎出閱關外、體察軍事形勢;歸來便自告奮勇,毛遂自薦、挺身而出,主動棄文就武,出關監軍。

在此,不難看出,袁崇煥不但具有為國家的存亡,置個人之生死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而且為了扭轉逆勢,提出克敵製勝的大方略;他隻身冒險於兩軍前沿,以取得第一手材料的科學精神,即便在他下獄待死之時,聞金軍擊潰新任武經略滿桂所部與為己下獄的部將“祖大壽引大隊奪關而去,歸寧遠”的消息,當京師“舉城皇皇不可終日”之時,尚能親書檄文,調回祖大壽,何可剛部解京師之圍。即所謂“一紙書,就足以卻敵”,以國家為重的精神。凡此種精神,無論在何時代,都是國家和民族的精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乃為時代之脊梁。

袁崇煥從一個監軍僉事成為一個身負重任的封疆大吏,並在抗金戰爭中做出傑出貢獻,不僅與他高度的愛國熱情和出類拔萃的軍事才幹有直接關係,同時,也與他的性格特點、作風氣質密切相關。

袁崇煥果敢頑強,“膽魄稱雄”,具有“生死之心,身家不顧”的獻身精神。他到遼東後曾表示“我不惜生命”。在被派往前屯安撫遼民時,“夜行於荊棘,蒙茸虎狼潛伏之地”,四鼓入城,將士無不佩服。寧遠危機,強敵壓境,袁崇煥不僅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而且為了安定軍心,接老母、妻子於城中,誓與寧遠共存亡,表現了無私無畏的優秀品質,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

袁崇煥穩健剛毅、沉著鎮定,能夠臨危不亂,遇事不慌。據朝鮮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記載,朝鮮譯官韓瑗曾親見寧遠之戰的情景。戰前,“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閑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有憂色”,直至將敵人誘入外城,才“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使敵人“措手不及而敗走”。崇煥沉著冷靜,膽魄如此,“直乃大將風範,有諸葛武侯風”。

袁崇煥“為人疏直”,嫉惡如仇。當天啟年間,閹黨大權在握,炙手可熱,“中外方爭頌忠賢”時,袁崇煥卻“於大 鮮所結好”。在魏忠賢派閹黨往遼東監軍時,袁崇煥上疏抗諫,堅決反對,因此,他始終不為忠賢所喜。寧錦大捷“一時文武濫冒贈秩賜蔭者數百人”,甚至魏忠賢的重孫尚在繈褓中也被封伯,而崇煥卻隻贈一秩,最後不得不乞休辭官。袁崇煥對閹黨骨堅氣直,對部將卻不拘禮法,平等相待,“推心置腹”,因此,“諸將與崇煥恩信相結,骨肉弗逾”。袁崇煥對士卒也十分關心,身為將帥,“能與士卒同甘苦”,深得士卒的愛戴,大家都樂意為他盡力。

明朝末年,朝廷皆暗,吏治腐敗,政以賄成。在邊將領“貪情者多”。有些人甚至“大袖高巾,晝夜聚飲,沉緬於金穀,流連於青樓,弓矢器械,十無有一……惟望奴酋一到為散場。”而袁崇煥與這些貪鄙怯弱的邊將迥然不同,他持身嚴謹,居官清廉,既不貪圖功名,也不醉心利祿。在福建,他“向為縣令不取一錢”。“握兵以來,第宅蕭然,衣食如故,猶加意寒生,恩施井邑,恤貧撫弱,所在有聲”。“身為將帥,未嚐為子弟乞一官”,死後被抄家時,“家無餘貲”。所沒收的隻是“祖遺薄產”。袁崇煥這種節儉自持,廉潔奉公的優秀品質,在那種“人務奔競,苞苴恣行”的年月裏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袁崇煥雖身為武將,遠在邊外,卻十分關注朝廷大事,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政治頭腦。當時,朝廷內部黨派紛爭,直接牽動著遼東戰事,袁崇煥對此十分憂患。他在《偕諸將同遊海島》詩中寫到:“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片雲孤月應腸斷,椿樹凋零又一秋”。表明了自己對於國難當頭,朝官們卻同室操戈,相互傾軋的憤懣和擔憂。他從“前此熊廷弼、孫承宗皆為人所排構,不得竟其誌”的曆史教訓中,認識到統治集團內部的黨爭是貽禍封疆,敗壞遼事的重要原因,尤其當自己為閹黨排擠之後,更痛切地感覺到這一點。因此,在他重新得到任用時,向崇禎皇帝說:“以臣之力,製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內,便成萬裏,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而且“任事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聞之,是以為邊臣甚難。”因此,他請崇禎“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袁崇煥的一席話,指出了朝廷黨爭對邊臣的牽製掣肘,道出了明朝在遼東戰場屢屢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銳。但他沒有,也不可能認識到,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正是這種極端的皇權專製,所以,他把希望寄托於崇禎帝身上完全不可能解決問題。盡管他得到崇禎帝的優詔答複,卻最終未能逃出奸黨讒害。邊事危急,國難當頭,一代名將未能戰死沙場,卻死於門戶,這個曆史教訓確實夠深刻的。

值得稱道的是,雖然袁崇煥知道“邊臣甚難”,“中有所危”,卻並沒有畏懼退縮,明哲保身。他顧全大局,敢作敢為,但有利封疆,便“徹裏承當”,絕無反顧。在他下決心鏟除隱患,擒殺毛文龍時,部將何可剛曾提醒他:“生文龍,國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殺文龍,公不幸”。袁崇煥也自知“文龍大帥非臣所得擅誅”,然而為了早日實現恢複遼東的宏偉目標,還是報著“苟利封疆,臣死不避”的決心,除掉了毛文龍。在後金入關,占領薊州,大舉向京師進攻時,袁崇煥“議趨京師”,堵截後金軍隊。當時已有謠言說“崇煥勾建虜,而崇煥不知也”。他的部下勸他說:“大兵宜向敵,不宜先入都。”況且“外鎮之兵,未奉明旨,而經至城下”也是不允許的,而袁崇煥堅決地說:“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表現了他不畏訐構,不避嫌猜,堅毅不拔的剛強性格和光明磊落,敢作敢為的英雄氣概。

袁崇煥的高尚愛國情操,果敢頑強的鬥爭精神以及正直,廉潔、忠篤、勤勉、襟懷坦白的優秀品質,使他贏得了人民群眾和遼東將士的衷心愛戴。袁崇煥含冤入獄後,遼東將士“徹夜號啼,莫知所處”,“長安庶士無不願以百口相保也”。兵科給事中錢家修請以身代,布衣程本直進宮辯冤,願為同死;何之壁率家40餘口詣闕代監,祖大壽願以官階曆次封贈為崇煥請罪,至於“關外官兵士民日詣督輔孫承宗號哭代雪”。袁崇煥的死,天下冤之,連清乾隆皇帝也說:“袁崇煥督師薊遼,尚所忠於所事,而其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惘,深可憫惻。”袁崇煥的死,實在是千古奇冤,它對於明朝抗擊後金是一個巨大損失,正如夏燮在《明通鑒》中所說:“古今來被紿而僨厥事者,指不勝屈,未有若壯烈帝此舉之甚也”。

“自古長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壯山河。”300年前袁崇煥悲劇所留下的深刻曆史教訓,至今思起,仍令人扼腕稱歎,感慨萬端。殘酷的封建專製製度可以與磔袁崇煥的軀體,卻不能磨滅他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形象,袁崇煥作為一位傑出的愛國名將將永遠受到人們的崇敬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