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附錄(7)(1 / 3)

石屏告訴記者,目前與國外的合作,給我們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帶來了很多挑戰,K-8飛機和新型基礎教練機還要改進改型,不斷適應訓練的新要求,這些都需要時間。談到當前國際形勢風雲多變,這位為我國航空工業奉獻了近半個世紀的老航空人不禁激動起來,他多麼希望我們的航空工業盡快強大起來,為國防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石屏已經68歲了,他也曾想過退休以後和夫人廝守在一起,讀讀書,過一種平平淡淡的生活。可是沒想到,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症,竟奪去了與他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的生命。他的夫人張雪佩是一位空氣動力工程師,兩個人一輩子搞飛機,相互支持、鼓勵,而在生活中他們則是離多聚少。

每念及此,石屏充滿了遺憾。他常常自責,為什麼沒有及時發現她患病的早期征兆?夫人也喜愛文學,他們曾相約退休後好好看些書,但這一切都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好向往,也給石屏留下了無法彌補的終生遺憾。

老驥伏櫪,誌在藍天。石屏深情地說:“我從事飛機設計46年,擔任飛機總設計師16年,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了我應當做的工作,黨和人民卻給了我很高的榮譽。K-8飛機的成功,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航空工業廣大科技人員、幹部和工人同誌們用心血和汗水共同澆灌出來的,他們才是真正的功臣。”

托起翱翔藍天的雄鷹[8]

——記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石屏

人民日報 餘清楚 廖文根

石屏,一個並未廣為人知的名字,連接著的卻是祖國航空事業的驕傲。一個並不偉岸的身軀,托起的卻是翱翔藍天的雄鷹。

這個沒有豪言壯語的漢子,在飛機設計的道路上一走就是46年。

2001年6月1日,江澤民總書記來到洪都集團考察,高興地邀請K-8飛機的總設計師石屏一起在飛機前合影。總書記的關懷像一股暖流,滋潤著這位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的心田。為了這架具有國際同類飛機先進水平的雄鷹,石屏和他的同事傾注了太多的心血。

今天,K-8係列飛機已經飛出國門,出口到多個國家,並與埃及簽訂了合作生產80架飛機的合同,成為我國第一個出口整機生產線和輸出飛機製造技術的機種。2001年,K-8飛機研製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飛機設計是我最大的興趣,也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

1934年,石屏出生在江西省鄱陽縣一個貧民家庭。石屏說:“我是靠政府提供的助學金讀完了中學和大學的。”1956年,從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石屏來到新中國第一架飛機誕生的地方——南昌飛機製造廠(現洪都集團),一幹就是46年。

在近半個世紀的工作中,石屏參與和主持了安-2、“東風”103、初教6、強5係列改型機等多種型號飛機的仿製和研製,但他最難忘的還是K-8教練機的研製。高級教練機被稱為培養高水平戰鬥機飛行員的“搖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英、法等國相繼發展新一代教練機。70年代初,我國開始了教練機的研製工作,為使中國有一天能生產出世界先進水平的教練機,石屏和他的同事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教練機的知識儲備和積累,將目標瞄準教練機的世界最前沿。1986年,52歲的石屏被任命為K-8飛機總設計師。

“K-8飛機必須全麵覆蓋和模擬戰鬥機的各項飛行特性,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沒有創新是無法實現的。”石屏的創新設計方案在當時“令人拍案叫絕”。但光有創新方案還不行,一架飛機的上天,更多的工作是一個接一個的試驗。試驗進行得異常艱苦。石屏記得,在進行風洞試驗時,沒有先進的通信工具,也沒有專用的計算工具,參研人員就靠一部長途電話傳遞和處理數據,兩邊的同誌24小時盯著試驗過程,一個一個地通報、記錄試驗數據,進行手工計算,分析修改、處理著數以萬計的數據。到後來,大家連做夢都在報數據。試驗順利提前完成了,石屏卻瘦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