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編後語(1 / 1)

管德院士是我國航空科技界最早進入氣動彈性研究領域的專家。

從1956年我國成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開始後不久,他就在徐舜壽主任的指引下開始氣動彈性力學方麵的研究,以後,由他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套用於超聲速殲擊機設計的氣動彈性計算和試驗方法,並應用於殲8及殲8Ⅱ飛機的設計。他不僅是一位氣動彈性方麵的專家,還是一位成功的飛機研製和航空科研的管理者,在擔任殲8Ⅱ飛機研製現場總指揮期間,他采用係統工程方法,使殲8Ⅱ飛機的首飛時間大大提前。

2011年,是601所建所50周年,沈陽所邀請管德回所參加所慶,在參加所慶活動過程中,601所領導決定要為管德院士編寫一本書。為此,601所與中航工業科技委取得了聯係,共同組織了一個由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顧誦芬院士為顧問、601所楊鳳田院士和中航工業科技委副秘書長孫衛航牽頭的編寫組。對於所領導的提議,管德開始並沒有認可,他覺得自己從事的專業隻是航空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個方麵,雖然為之奉獻一生精力,但也許並不值得為自己寫一本書。顧誦芬院士向他說明了撰寫回憶錄的考慮,這也是顧院士自己同意編寫回憶錄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後來者了解我國自行設計飛機事業的艱辛曆程,從中吸取教訓。而目前健在的老一輩飛機設計工作者已經不多,如果不留下一些當年參與創建我國飛機設計事業的一些史料,恐怕不會再有人能做這件事。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航空科學技術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講一講自己的經曆、所從事的專業以及在工作中的體會,應該對國家高層的決策和國人對航空工業的理解、支持有所裨益。

接受顧院士的意見,管德與參與編寫的人員進行了兩次談話,經整理並由他親自修改,形成回憶錄初稿。這份回憶錄一如管德院士的處世為人的風格,經他親自大幅刪改後,變得極為簡約,僅剩2萬餘字,難以使人們了解他人生的全貌。經601所、中航工業科技委領導與編寫組人員研究,決定以管德院士回憶錄為基礎,進一步廣泛收集資料,撰寫管德傳記。

傳記的編寫得到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及成員單位、中國民航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關領導和與管德共事過的老同誌的大力支持。2012年3月份,經中國民航局領導批準,編寫組查閱了中國民航局保存的與管德相關的檔案資料。中國民航局檔案處不僅幫助仔細分類查找,還在遵守保密及檔案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將其中可複製資料的大部分複印後提供編寫組使用。從3月份開始,編寫組與沈陽601所、沈陽112廠、中航工業老幹部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民航局、中航工業科技委等單位與管德曾經共事的老同誌進行了座談、采訪。通過他們的介紹與交談,我們知道了管德豐富的人生閱曆、堅毅明確的信念、對事業成功始終如一的追求和特立獨行、執著果敢的意誌品格。也感覺到由於管德所從事的氣動彈性專業是一個跨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與固體力學、數學多學科的邊緣科學,加之他為人低調,極少參加與自己專業相關度不高的社會活動,因此在航空業界之外,人們對他了解甚少。

隨著編寫工作的進展,我們越來越多地理解了在管德身上所昭示的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對曆史、社會和民族固有的那一份使命感、責任感。“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了中華民族的複興和強大,管德用自己對世俗名利的淡泊抒寫著航空報國的遠大誌向,用自己積畢生精力鑽研航空科學技術中一個不為世人關注而又至為關鍵的學科領域彰顯出科學技術大家應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範,也越來越感覺到編寫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管德等老一輩航空科技工作者和老一輩航空人的過程。記錄管德的人生和事業就是在記錄和傳承中國航空工業的曆史和事業,這是一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工作。

讀懂管德,讀懂我們的前輩,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飛機設計事業發展的艱難曆程,可以更多地了解當代航空科技的博大精深,而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航空科學技術和製造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多少像管德這樣傑出的、很少為人所知的優秀人才在默默地做出奉獻。

在此,編寫組謹向中國民航局檔案處馮秀葉、李雅丹;沈陽601所劉春義、劉孟詔、賈鑫、黃德森、潘一心、馮家斌、王樹棕、邱濤、錢衛、曹奇凱;沈陽112廠唐乾三、鹿道發、許德祥、趙忠、馮國富;原三機部科技局屠德章 、蔡美生、侯印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桂彬、李敏;中國民航局原副局長李釗;中航工業科技委顧問王啟明以及為本書進行保密審查的李紅、肖福璋等同誌給予編寫工作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誠摯的感謝。

2013年中國工程院下發通知,要求首先為資深院士編寫出版院士傳記,於201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20年之際出版。中國工程院要求航空工業出版社將管德的傳記也納入到第一批院士傳記係列叢書中,我們應出版社的要求,將書稿略加修改,交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