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去世,神宗趙頊即位,能知政事歐陽修向神宗推薦司馬光,稱讚他的品德淳正,學識淵博。神宗便於同年閏三月拜司馬光為翰林學士,司馬光極力辭謝,但未被允許。四月,又升任司馬光為禦史中丞。

司馬光為政,關心人民疾苦,這與他長期在地方做官接觸下層勞動人民有關。他提倡“懷民以仁”,認為隻有“利百姓”,才能“安國家”。所以,他對百姓給予很多關注、同情,甚至為之請命。元豐八年(1085)九月,他在上神宗的劄子中盡情地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並鄭重地告誡皇帝要注意曆史上官逼民反現象。治平三年(1066),陝西、河東發生嚴重旱災,但朝廷沒有重視,反而在此時聽從佞臣之請接受上尊號,司馬光對於這種朝廷漠視人民疾苦的現象非常氣憤,上奏英宗說這簡直是“欺蔽上天,誣罔海內”。為減少百姓負擔,司馬光反對英宗下詔將壯丁二十萬人刺手背而編為義勇軍,認為陝西軍隊本來就不少,這樣會使百姓無故加重負擔。他冒被皇帝處罪的危險,連上幾道奏疏,並持詔書到中書少與韓琦辯論,兩人唇槍舌劍展開了一場激戰。

北宋時期在用人方麵存在著相當多的弊端,這也是宋代曆來積貧積弱的一個主要原因。司馬光針對弊端提出過不少好的見解和主張。首先,他認為用人當以“德”為先。熙寧元年(1068),司馬光向神宗薦舉諫官時就根據這個原則提出三個具體的條件:一是“不愛富貴”,二是“顧惜名節”,三是“曉知治體”,前兩條是德,後一條是才。他也反對近世以來,專尚文辭,以文辭代百能的取士方法。他認為,文辭隻能是有才能的人一個方麵,不足以窮盡天下士之百能。司馬光還主張選才用人應破除論資排輩、一味看重門第的陳腐觀念。治平四年(1067)五月,司馬光上疏神宗,指出如果按照國家原先選禦史官的資曆範圍規定,不但選中者不多,而且弊端不少。對於以門第高低來選擇官員,司馬光更是深惡痛絕,他提出隻要有賢才就應推舉,對於魏晉以來曆代相因的“選舉之法,先門第而後賢才”的嚴重弊端,認為一個人的德才,不在於世祿與貧賤,不能以門第劃分。他主張建立和健全選人、用人製度;改革科舉製度,設十科舉士;改進延訪薦舉和按察製度。司馬光重視推薦人才,薦舉過蘇拭、劉恕等。當然,司馬光也錯舉過人,他曾為此上書自責。晚年做宰相時,也信任過蔡京這樣的人。

保守固執否定新法

治平四年(1067)英宗去世,神宗即位。這位年僅20歲、風華正茂的皇帝很想有所作為,他欣賞王安石的變法主張。熙寧二年(1069)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提出一套急進、大膽的改革方案,成為變法的領袖,北宋很快掀起了一陣變法的浪潮,史稱為“王安石變法”。

麵對著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腐敗局麵,麵對著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司馬光和王安石都從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出發,都盡力想去“補天”,都想改革,但涉及到改革的內容、改革的方法,兩人就勢同水火,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分歧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是老相識而且是好朋友,嘉祐年間在朝中同修起居注,神宗即位後二人又同居翰林學土之職。當時人們所稱的“嘉祐四友”,就是他倆外加呂公著和韓維。兩人同為州牧判官的時候一天被包拯請到家裏飲酒賞牡丹。當包拯親自舉杯勸酒時,司馬光雖然平素不愛喝酒,但礙於情麵,不得不勉強喝了一點,而王安石卻能夠堅持“終席不飲”,這種自製力使司馬光後來談起來還很佩服。司馬光與王安石最大的分歧是在理財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