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邀撰寫這部《王廷相評傳》,前後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其間,我們廣泛搜集資料,閱讀了大量有關的研究成果。我們長期致力於朱子學和科技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這部書的撰寫,不僅使我們基本掌握了王廷相以至明中葉的思想學術,也加深了對朱子學和科技哲學史的認識,拓寬了學術視野,提高了學術水平。
關於王廷相的研究,早年張岱年先生、侯外廬先生等曾作過深入細致的探討,提出基本觀點和研究方向。繼之,一些中國哲學史的著作均列有專門章節,論述王廷相的哲學思想,並對其曆史地位予以較高的評價。八十年代以來,葛榮晉教授在研究王廷相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卓越,先後有《王廷相生平學術編年》、《王廷相和明代氣學》等專著問世,全麵係統地研究了王廷相及其學術思想,使王廷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我們與葛教授是摯友,曾得其所贈著述多種,對於我們撰寫這本書幫助很大,較多地參考了其搜集整理的資料和研究的成果。在這裏我們向葛教授致以敬意!我們也力圖在已取得的學術成就的基礎上作出新的開拓,提出新見解,體現出自己的學術特色,把王廷相及其思想的研究再向前推進一步。我們的這個願望,由於學識淺薄,恐難於實現,且舛誤難免,祈請專家們指正。
本書的基本框架和綱目主要是由高令印擬出,經我們反複討論確定的。高令印撰寫第一章;其餘各章由樂愛國撰寫。在寫作過程中,我們經常討論,互相交換意見。全書稿寫成後,又經我們全麵討論,做了多方麵的修改和補充,最後由高令印定稿。
在本書的寫作初期,廈門大學哲學係許共城副教授曾參與一些工作,討論過提綱、體係。在寫作過程中,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蔣廣學教授、複旦大學哲學係潘富恩教授等作了多方麵的具體指導;初稿寫出後,審閱了全書稿,提出許多寶貴的修改補充意見,對本書學術質量的提高起了重大作用。另外,陳振教授、陳效鴻教授等也給予多方麵的很大幫助。
特此鳴謝。
著者1998年元旦於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