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1864—1912),近代詩人,教育家。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生於台灣省苗粟縣。後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回台講學於書院,入巡撫唐景崧幕府。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割棄台灣,丘逢甲聯合台紳馳電抗議,並倡議自救,率義軍抗擊登台日軍。失敗後離台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後順應時代潮流,從讚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於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後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谘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1912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代表其詩歌思想、藝術成就的是內渡後的作品。這部分詩約1700多首,以懷念台灣和感憤時事之作最為突出。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