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拉在評價他2004年中國之旅時說,這是“巴西政府一次偉大的旅行”。借著巴西總統盧拉訪問中國的契機,中巴兩國政府在工業、商業、科技等方麵建立起廣泛合作,這將極大地改變目前國際經濟關係中的不均衡狀況,也將對兩國自身的發展起到明顯推動作用。中巴兩國簽訂多個合作協定標誌著亞洲和拉美兩個大國將在經濟互補和雙邊合作方麵更進一步尋求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麵。中巴兩國間的合作邊遠離國際經濟舊秩序裏的掠奪和依附關係,更衝破了美國淩駕於拉美國家之上的不平等的經濟局麵。《波士頓環球報》載文稱,盧拉總統對中國的訪問,再一次體現了盧拉“靈活務實”的外交謀略,盧拉政府積極的態度發展對華關係,這是由盧拉總統所確定的外交路線和政策決定的。巴西對外關係研究所所長薩拉伊瓦指出,盧拉政府的外交政策包括三項基本原則,即平衡外交、提升雙邊關係地位和(巴西)國際作用普遍化。在這些原則指導下,巴西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與其中的大國發展關係。中國、印度、南非和俄羅斯被巴西列為重點發展關係的對象國。巴西這樣做,欲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在經濟方麵,增加與上述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實現盧拉總統本人提出的改變“巴西貿易地理”的目標,減少巴西出口對歐、美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在國際政治方麵,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溝通,通過國際作用普遍化的逐步實現,最終完成“巴西需要在世界上占據突出位置”的目標。盧拉以左派身份當選巴西總統後,在國際舞台上往往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而自居。盧拉總統訪問南非、印度、中國,以及對其他非洲和中東的發展中國家的訪問,與印度、南非結成三國集團,在坎昆會議出麵組織20國集團,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巴西為達成既定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