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楓葉
??????????????
????????????????????楊歡
???????????一片楓葉一片情,
秋風一陣任凋零。
冬雪又把枝頭壓,
一縷相思化為塵!
—題記
打磨鄉黑泥坡村有一個地方叫“跳花坡”。每年正月和七月,都要在這裏舉辦異常隆重、熱鬧非凡的跳花節。
跳花坡旁邊有一片茂密的楓林。一到秋天,楓葉漫山碧透、紅似火焰、層林盡染,與其他樹木相交映輝,形成了一幅幅紅綠相間的美麗畫卷。
跳花節是黑泥坡村苗族以及周邊村寨少數民族固有的一個傳統節日。節日期間,苗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五顏六色的盛裝前往參加。各處的跳花節都一個有固定的跳花坡。花坡場地的選擇,以相對較為平整、寬廠的地方為宜。跳花的時間都為三天。
各地的跳花節形式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大同小異,都是盡顯少數民族的風采。
一年一度的黑泥坡村跳花節,由當地苗族群眾推舉主持人來主持。第一天栽花樹,要由嗩呐隊或蘆笙隊吹鑼打鼓護送至地點。
栽花樹時,由該村的“寨老”主持簡單的供奉儀式,意為全村全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庭和睦、兒女雙全、生活幸福等。供品為糖煙酒及很多水果。嗩呐隊、蘆笙隊以及男男女女則要圍繞花樹翩翩起舞。這種方式稱為“上花”。其餘人員作好準備,第二天清晨前往;第三天,跳花結束。“寨老”又再次供奉一次,由四個吹蘆笙的青年人一邊吹,一邊跳,一邊用肩膀推動花樹,直到推倒為止。嗩嗩隊在一旁演奏助威。其餘男女則手挽著手兒,在邊上載歌載舞。這種方式稱為“下花”。跳花結束後,客人就近處村寨食宿,飲酒吹笙、唱歌弄弦等。
帶回來的花樹由寨老送至長期不育者家中,不育者見之大喜,宴請賓客。男女青年借此時機交友擇偶。老人吹笙奏笛,以慶豐年。
該村跳花節內容有爬花杆比賽、射弩比賽、針線活兒比賽、唱山歌比賽等,還有武術表演、鬥雞、鬥狗、鬥牛表演等文娛節目。這些節目各有千秋、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此處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就是在山腳下,總會有二三十處炊煙繚繞、飄香陣陣的場景。這是老人們在煮狗肉,供客人們前往就餐。他們在平整的草地上臨時挖了一個坑,支上三塊石頭,把鐵鍋架在上麵。坑內燒著柴禾。這種簡陋的烹飪形式被稱之為“湯鍋”。就餐人員圍著草地席地而坐,邊喝邊吃邊聊,有時猜拳行令等,時不時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那場麵暖意融融,其樂無窮!
這裏的嗩呐、蘆笙、二胡是跳花節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民間樂器之一。它們都分得有“公”和“母”。“公”的樂器聲音低沉渾厚,音色圓潤;“母”的樂器則聲音尖銳高吭、悠揚婉轉。
未婚小夥多是拿著二胡或笛子,在美麗漂亮的女孩子麵前歡快地演奏,以尋求自己的心上人。一旦有姑娘看中,就相約到山上對歌,方能決定是否戀愛。
過去,由於沒有引起上級部門的足夠重視,跳花這一傳統節日幾乎瀕臨滅絕。如今,在國家、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跳花節終於得以全麵複蘇,已成為各族參與的盛大節日。每年跳花節日一到,周圍的人們便蜂擁而至,那場麵蔚為壯觀、熱鬧非凡。
後來,黑泥坡村跳花節由每年的正月擴展到七月。通過一段時間的演變,跳花節已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跳花節日,其自由性、隨意性較之以前有所增強,形式也多種多樣,後來有人還把它稱為“趕坡”。
黑泥坡村跳花節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就是青年男女相約到山坡上碧草青青的地方或深幽而又涼爽的那片楓林裏去對唱山歌、談情說愛。
在那片火紅的楓林裏,男女青年一般先對歌,後談情說愛。男方必須唱贏女方才有機會和女方談心。若唱輸了,女方就重新找其他男青年來對唱。男方唱輸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因此,沒有充分的準備和一定的功底是不敢上歌場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每年黑泥坡村跳花節上都要發生嚴重的由打架鬥毆引發的流血事件,其他村寨的節日亦如此。個別打鬥者常常非死即傷,這給歡樂的節日抹上了灰暗的色彩,罩上了疑重的陰影,下了不光彩的一頁。
即便如此,跳花節每年仍然如期進行,因為已經約定俗成。
就在那個歡快的節日裏,在那片火紅的、茂密的楓林裏,發生了許許多多悲歡離合的故事……
一、山歌傳情
歡子的戀情發生在上初中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