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農、三三,號薑齋,中國衡陽(今屬湖南省)人。因晚年在衡陽西鄉石船山下隱居,他自稱船山老人,或船山老農、船山遺老、船山病叟,後人遂尊稱為船山先生。
王夫之出身於日趨沒落的地主知識分子家庭,青年時代一方麵眷戀著科舉考試的舊路,另一方麵關心動蕩的時局,參加“行社”、“匡社”等,立誌改革社會。農民革命的風暴打破了他“學而優則仕”的夢幻。但他拒絕張獻忠農民軍的禮聘。明亡後,他於1648年在衡山舉兵抗清,失敗後退至肇慶,後任南明桂王府行人司小官,又到湘南一帶過了幾年流浪生活。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麓,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從事學術研究。
王夫之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等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是明清之際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王夫之堅持事物運動的內因論,反對外因論。他認為,事物的變化是由於事物內部的對立麵相摩、相蕩,明確闡述了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萬物變化的源泉。
王夫之對事物內部“兩端”的特點及其相互關係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拋棄了(周易)八卦以乾為首的觀點,認為乾與坤、陰與陽沒有先後之分,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獨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他還認為,矛盾的雙方沒有固定的主輔地位,在一定條件下為主的一方在另一條件下就會轉變成為輔的一方,同樣,在一定條件下為輔的一方也會在另一條件下轉變成為主的一方,矛盾雙方的地位可以轉化,人們不應當用孤立、靜止、片麵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的對立麵。
王夫之還進一步用對立麵鬥爭的觀點解釋社會現象。他明確肯定:豪強兼並的人家與流離失所的百姓是社會的兩級,二者是尖銳對立的。他認為,社會政治生活中發生激烈的鬥爭,並不完全是壞事,也可能會引出好的結果。他意識到對立麵的鬥爭會促成矛盾的轉化。
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一書中,批判了宋明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禁欲主義觀點,提出了“天理”“人欲”
並存不悖的思想。他認為天理和人欲都出自自然,離開人欲就談不上什麼天理。他說:“理欲皆自然”,“終不離欲而別有理”,“天理人欲,雖異情而亦同行……天理充周,原不與人欲對壘”。王夫之在這裏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
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對“道”與“德”的內容及其關係進行了論述。他認為,人們對於一般的“道”,應該遵循和篤信,而對於具體的“德”則應加以變通和弘揚。
最後,王夫之得出結論,“故道可弘也,而不用乎篤信也;德必篤信也,而不弘以執之也。”就是說,當人們在把握“道”,即把握一般的規律和原則時,應該把它看作是可以弘揚發揮的東西,而不能把它視為不可移易的教條而加以“篤信”;當人們在把握“德”時,又必須有所“篤信”,不能借口“弘道”而根本拋棄“道”。這裏包含了既尊重客觀規律,又不把規律當作教條去死守的思想因素。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自成體係,達到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發展史上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