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築綜述(1 / 3)

1.中國古代建築的魅力

居住是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國先民從“穴居”、“巢居”進步到“築室”而居,出現了居住建築。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他活動方麵的建築相繼興起。各族人民為創造、改善和美化建築及其環境,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曆代能工巧匠,傾注聰明才智於構思設計,辛勤勞動於施工現場,建築經驗不斷豐富,形成了具有獨特的中國古代建築體係。它的延續時間最長,到19世紀末,達3千多年之久;分布麵最廣遍及中華大地;還影響到鄰國如日本、朝鮮、越南,17世紀以後曾對歐洲的建築產生過影響。許多珍貴的遺存表明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高度成就。舉例而言:古老:如河北武安磁山、西安半坡和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居住遺址。綿亙:如萬裏長城。豐富:如始鑿於十六國前秦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始鑿於北魏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建於唐代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建於遼代的天津蘇縣獨樂寺,建於北宋的太原晉祠和福建泉州開元寺,建於元代的山西芮城永樂宮等,都堪稱建築藝術瑰寶。

高聳:如山西應縣遼建高67.31米的木塔,河北定縣北宋建高84米的磚塔——料敵塔,山東濟寧北宋鑄高23.8米的鐵塔,四川樂山唐雕高71米的淩雲寺露天大佛,甘肅敦煌莫高窟唐代高33米的石胎泥塑大佛,河北正定北宋隆興寺高21.3米的銅鑄觀音像,河北承德清普寧寺高22.28米的木雕觀音像,北京雍和宮用整塊檀香木雕成高26米、露出地麵18米的彌勒像。宏大:如北京紫禁城〈今敵宮〉,北京昌平明十三陵,重建於清初的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河北承德清外八廟。

秀麗:如北京三海、頤和園,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明清江南私家園林如蘇州、揚州、無錫、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宅園、寺廟附園。

精巧:如山西萬榮唐建清修飛雲樓,北京紫禁城角樓(十字形脊、3層簷、10個鴟吻、28個翼角琉璃頂),北京天壇祈年殿(層簷,圓攢尖琉璃頂),廣西容縣明建真武閣(4內柱柱腳懸空3厘米)。

此外,在科學技術上有重大貢獻和曾居於領先地位的建築,如戰國時秦蜀守李冰在四灌縣創建的都江堰(前276—前251年),隋石工李春、李通等在河北趙縣創建的安濟橋(趙州橋約

公元605年),北宋時福建泉州建的洛陽橋(萬安橋,公元1053-1059年),金代北京建的盧溝橋,元初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的觀星台〔天文觀測台,約公元1280年〕,明代在北京建的觀象台,清代四川自貢鑽出的鹽、氣井——燊海井(深1001.42米,1835年鑽成。美國石油鑽探超過千米是1860年)。

在絲綢之路上留存有許多漢、唐兩代烽燧遺址,如甘肅敦煌、玉門關、新疆若羌縣土垠的漢代烽燧遺址,是中國最早用火光傳遞邊防信息的設施。在廣州唐建伊斯蘭教懷聖寺有高36.3米的圓柱形稱為光塔的雙螺旋磴道磚塔,是召喚教民禮拜的邦克塔,也是導航的燈塔,塔上原來裝有指示風向的設備,稱為“金雞”,光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導航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之所以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視和讚賞,在於它體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和東方文化的魅力,並且反映了當時當地政治、經濟、宗教、民俗諸多方麵的情況。在現代建築的設計施工中,為繼承、發揚古代文化遺產,使其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則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據調查,全國現存古建築達81000多處。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計400餘項,其中包括宮殿、城防、苑囿、壇廟、府邸、官署、民居、園林、書院、戲樓、觀象台、提堰、橋梁、石窟、寺觀、塔、幢、清真寺、祠宇、陵墓、都邑遺址、手工業礦業遺址及古人類活動遺址等。國務院公布的62座曆史文化名城中,無不包含古代建築。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世界遺產清單》,將長城、故宮、敦煌石窟、秦始呈陵(包括兵馬俑)、北京猿人遺址和泰山風景名勝區等六項,列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2中國建築藝術發展概況

原始社會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以打製石器為主要工具,過著采集和狩獵的牛活。中國大地上埋藏著豐富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的遺物,在已發現的200多處中,包括有在山西芮城發現的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文化遺存,在雲南元謀發現的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化石,和距今約50萬年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舊石器時代的人,都以天然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到末期可能巳進行萌芽狀態的建築活動,如用石器平整居住地麵、開拓洞口、砍伐樹木枝幹掩蓋洞穴、挖掘坑穴收藏火種等。這種以天然洞穴為住所的方式,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的初始階段,這些從在廣東、江西等地發現的距今萬年至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可以說明。

新石器時代,人們由依賴自然的采集、狩獵生活過渡到改造的生產生活,原始的農耕和畜牧是劃時代的標誌,磨製石器、製造陶器和紡織是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征。已發現的遺址,據不完全的統計達7000多處。就居住而論,目前所見最早的房屋遺址,是距今乃00年至6800年定居在黃河中遊及其附近的黃土層地區的先民,在黃土地上挖淺穴、砍伐樹木建造的有牆有頂的居室和窖穴遺址。以後才逐步發展為在地麵上起建房屋,或在黃土斷崖、溝壁上掏橫穴窯洞居住,在石材方便的地方,有的也因材致用,以石砌牆,建造房屋(如內蒙古、西藏)。在江南潮濕的地方,則發明了栽樁、架梁、鋪板技術建造高於地麵的木構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

這些房屋雖然簡陋,但都是先民智慧的結晶,艱苦奮鬥的成果。他們的創造發明,如燒石灰夯土、脫土坯②版築牆③掘井、榫卯聯接、編竹、編席、泥塑等技術,都非常可貴,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影響深遠,有的直到現在仍在發揮作用。從新石器時代的彩畫遺存、彩陶的紋飾及玉器雕刻不難推想那時的建築物上也會有某些裝飾。

黃河中遊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建築遺址,有可能是夏代的遺存。夯土城址已發現數處,商殷青銅技術發達,出現了青銅製的生產工具。夯土技術應用於建築房屋台基和陵墓,殷末周初的土木建築四合院遺址,出現了瓦和排水管。說明當時建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西周和春秋,按等級規製建了大小都邑。夯土築城,有專人“量工命日”。苑囿也出現於周初。

戰國時期鐵器的出現促進了工農業、商業和文化的發展。城市規模較前擴大,許多古城遺址內留存有巨大的夯土台,證實了“高台榭、美宮室”的文獻記載。至遲在戰國時期已出現了大墦空心磚和鬥拱。空心磚用來鋪地。鬥棋的原始形狀見於戰國銅器的雕刻畫。條磚出現於秦。秦始皇空前規模地建造宮殿(如阿房莒)、修陵墓、連長城、開馳道、興水利。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已經部分揭露,其宮殿建築按遺址推斷是一組組用複道(有頂的廊道)相通的大型夯土台木結構建築。西漢繼續營建了許多新的高台建築。到了東漢,木結構樓閣逐步增多,磚石建築也存發展,墓室磚拱結構已臻成熟,出現了仿木結構的石闕、石墓祠。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體係,在漢代已經基本形成。

兩晉、南北朝佛寺出現於東漢,兩晉、十六聞、南北朝大量建寺、建塔、開鑿石窟。寺院壁畫多出1名手,石窟寺中石雕、泥塑、壁畫相結合,開創了繪畫與建築結合之風,如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這些建築並非照搬印度形式而是與中國固有技術融合的創新,雕塑藝術也日漸漢化、世俗化。特別是塔〈按梵文音譯也稱窣堵波、浮圖〉最為明顯。因最初的塔是木結構樓閣(如北魏在洛陽建的永寧寺九層高大木塔),影響到以後建造的磚塔的造型。琉璃釉建築構件的使用,始於北魏的都城平城。

大運河以貫通南北,促進了南北的物質和文化交流與發展。首都大興城,唐改稱長安城。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濟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單拱石橋。從保存至今的幾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實例可以看出唐代木結構建築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其中以建成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保存最為完整。出簷深遠,鬥拱碩大,氣勢雄偉,雕刻和塑像也很精美。五代和遼的一些建築繼承了唐代的形製和風格。由唐代宮殿遺址看來,建築組群的布局,也有較高的水平。在解決木結構建築大麵積、大體量問題上如大明宮麟德殿麵積達5000平方米,含元殿已減去中間一列柱子擴大空間,而梁的跨度達到10米。南北朝開始改變席地而坐的習慣,唐代垂足而坐的人漸多,房屋的柱子隨著加高。房屋高了,使用帷幔遮蔽風雨的效果減低,促進了門窗的改造。看來木構架的用料已規格化能夠分工製造。五代時期戰亂頻繁,吳越、南唐、前蜀比較安定,在塔的建造上有所發展。

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座沿街設市的商業城市。宮殿寺廟一般較唐代為小,不論單座或組群建築都不像唐代那樣宏偉,但追求秀麗、變化,因而出現了許多形式複雜的殿閣樓台。由於普遍使用高桌、高椅,更注意擴大室內空間,殿堂的柱子加高,鬥拱與柱高的比值較唐代減小了。室內裝修有較多的變化,頂部多用平綦、藻井,梁上施彩畫。代表性建築遺存有浙江寧波的保國寺大殿、太原晉祠聖母殿。用石灰砌的樓閣式磚塔以河北定縣料敵塔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