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慈幼院與教育思想(2 / 3)

1926年3月,因學生翁少勤在室內作物理實驗引起火災,勤、謙村大樓被焚。計燒毀大小房屋二百餘間,學生書籍衣服行李及教職員著作,俱化灰燼。慈幼院將該兩村學生全行移人來青軒所建避暑房屋居住。後來又建起“勤村”,為平房宿舍。

香山慈幼院在建設過程中曾遇到重重困難。一是基建中的偷工減料。起初男女兩校的房屋圖樣,是由工程師何生榮打樣。熊希齡嫌他的估價太高,交送政府的工程師馬榮去審度。馬說可以減省,做個說明書,去招人投標。中標的是桐發公,當即請馬榮做工程的監督。哪知他們營造時偷工減料,被熊希齡派人查出,扣罰一萬數千元,桐不遵辦。後來得知桐發公與馬榮是親戚。最後,各項工程改招德國羅克格公司承辦。

二是水道工程問題。慈幼院需解決一兩千人的飲水用水問題,因此,建好水道工程是一件極重要的事。香山地方泉水清潔,引用泉水極其便利。男校所用之水,引自碧雲寺所出的泉源。女校所用之水,引自雙清所出的泉源。在水道建設中,起初用缸管從山上弓冰。哪知經辦者不曉得缸管需埋入地下三尺多深。結果缸管埋淺了,到冬天全行凍裂。後來改請德國工程師換用鐵管,過冬才沒有凍壞。

三是電燈照明問題。20年代初,北京的電力不足,香山慈幼院是由自辦的電燈廠發電的。起初買了三四部煤油小電機,光亮不足,照明度不夠。因怕影響兒童視力,改用36馬力的煤氣引擎電機,孰知裝得不合適,隻能發揮28馬力的作用。屢經與承辦公司交涉,雙方共同試驗,查出是某處的螺釘不好,才加以矯正。但一部發電機難免有停頓的時候,於是加添水河機一部,才算有備無患。

慈幼院的性質

慈幼院的性質是學校兼家庭。舊社會一般學校對於學生,縱的方麵,隻顧學製年限;橫的方麵,隻顧及教學的範圍及學業程度,對其他一切問題則不負責。慈幼院對於學生,不僅負與其他學校同樣的責任,還兼顧畢業後的出路與在校的衣食住行醫藥等等。

西方人士把“慈幼院”三字譯成Children’s Home(兒童們的家庭),這足以表現慈幼院的教育精神。但是也有人把“慈幼院”三字譯成Orphanage,即孤兒院的意思,從這裏可以看出有很多人不了解慈幼院的性質。實際上,慈幼院的宗旨不僅專為救濟孤兒(Orphans),對於窮苦兒童、受災難的兒童,也統統救濟;而且並不僅僅救濟其生活,還施以新式的教育。

1929年,有一位戴應觀先生銜國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到慈幼院進行調查。他有一段演說詞:“……貴校不是學校,不是家庭,也不是社會,簡直是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組織機關。”慈幼院對這種評價表示同意。

慈幼院創辦之初,純屬慈善機關。它對孤貧兒童予以相當的養育,並教以謀生的工藝,這與各教會團體的辦法相同。創立一年以後,院方察覺兒童的資稟不齊,家族的遺傳各異,遂有了設教施學之打算。並根據個性的調查,智慧的測量,設蒙養、國民小學、高等小學、中等學校以至大學。職工有各項手工、機械作業。入院兒童在院學習積18年之久,足以供教育家進行次第試驗。因此,慈幼院便由慈善性質的機關,進而成為教育試驗的學校。

教育方針

慈幼院創辦六年以後,經過選次討論,確定了實施教育的方針。

第一條方針,注重農業。熊希齡認為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農無進步,則生產日衰,何以富強?慈幼院地處鄉村,自應以農業教育為本位。一方麵使兒童在幼稚時代養成農事觀念與興趣;一方麵使慈幼院附近各村農民受到感化,以改良種植。慈幼院注重農業教育的措施是:一、設動物園、植物園;二、設家畜飼育場及養蜂場、養蠶場、養雞場;三、設中等農科(即第四校學農班);四、設農事展覽會;五、設香山農工銀行。

慈幼院有個關於農業的規劃。為解決農科畢業生或初中畢業生的生計問題,除把他們分送各農場外,慈幼院在邊遠省份,還有大量荒地可供種植屯墾之用。地點是:江蘇泰州墾地五千畝;綏遠包頭荒地四萬畝;黑龍江嫩江荒地八萬六千餘畝。以上各處墾地,可以作畢業生屯墾的場所,又可作為慈幼院基金的產業。慈幼院可以將農科試驗有效的畜牧穀種,在各墾區推廣;小學畢業的兒童,長到可以工作的年齡,都可以移往各墾區。慈幼院想把學生培養成善良社會的國民,唯恐他們將來分散到各處去,會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因此,熊希齡有成立新村的計劃。他說:“第一計劃,我想在香山附近設一個新村。我們的孩子長大後,願做村民的,就在此成家。第二個計劃,我想在江蘇的北邊或吉、黑兩省與綏遠特別區的地方,多領些土地,我們的孩子學成後,一班一班地遷往那邊,組織一個新村。”實際上,由於時局變化,這些計劃到最後都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