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高校圖書館企業信息服務的案例分析及服務對策(下)(1 / 3)

9.2.2揚州大學圖書館企業信息服務

2007年11月,揚州大學圖書館在本館主頁上開通了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台,即“揚州市中小企業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台”。該平台的建設目標是麵向地方中小企業,整合並構建數字化資源與服務一體化平台,為企業提供每天24小時不間斷信息服務,該平台通過用戶身份認證和流量控製,使企業可以獲取同一平台下的科技查新、信息檢索、信息定製、信息推送、原文傳遞等個性化信息服務,通過館際間的資源滲透於共享服務,提升服務效率,滿足不同層次企業的信息需求。

“揚州市中小企業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台”涉及服務管理層、資源層和基礎層等三個層麵。服務管理層由統一的資源管理係統、資源調度平台、對外服務門戶網站及軟件、用戶管理與認證、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文獻流通管理計量及業務統計等係統組成,提供對平台所屬資源與服務的統一管理;資源層則整合本地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各類實體數字資源;基礎層即服務和資源實體所依托的硬件平台,包括服務器、工作站及網絡設備等。該平台不僅在本館網站上,同時還開發至公網和政府網站,擴大揚州大學圖書館企業信息資源和服務的利用範圍,方便中小企業便捷的獲取相關的數字信息資源。通過高等院校與地方自主合作的方式,配備並完善各類資源服務器,完善各類資源鏡像站,增加麵向產業集群的個性化資源。同時,集成書目信息查詢係統、個性化服務定製服務係統、文獻傳遞服務係統、合作參考谘詢服務係統、用戶認證與管理係統等模塊,形成資源相對完備的標準化服務體係,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遠程文獻信息服務平台。該平台是一個多部門、多機構協作的係統平台,在具體操作上強調分工協作,服務方式主要以間接形式為主,針對部分高端用戶開展信息定製和推送服務、專題和定題信息服務,通過網絡或委托形式接受服務業務,並提供基於網絡的信息產品提供途徑,最終計費通過後台流量管理或計費係統結算和統計完成。該平台的用戶有兩種類型:網絡注冊用戶和服務推薦用戶,前者直接來自互聯網,後者是由高校合作單位和科技部門推薦直接進人係統的用戶。

已注冊成為係統用戶的可根據不同的需求,直接從服務平台上下載並填寫“科技查新”、“原文傳遞”、“文獻檢索”、“文獻的收錄與引用”等服務申請表單,提交後即可由係統根據表單所填寫的需求內容分配給相應的信息檢索服務人員,檢索服務人員按用戶的具體要求完成檢索任務後,將檢索結果按照用戶提出的文獻傳遞方式或地址傳遞給具體的申請用戶。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使信息資源成為企業謀取生存和發展不容置疑的戰略資源。溫家寶在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敏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扶持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鼓勵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的建設。中小企業創造的GDP占全國的60%,繳納的稅金50%,發明專利66%,提供了城鎮就業人口75%以上的就業機會。可見,中小企業是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源泉。揚州大學圖書館麵向中小企業信息共享服務平台的構建和有效運行,旨在通過信息服務平台的作用,拓寬中小型企業的信息獲取途徑,通過企業信息采集與信息利用服務鏈,促進中小型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提高經濟效益,實現了高校數字化資源麵向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的最大化利用,較好地發揮了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在地方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保障作用。

重點高校圖書館相比,地方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專業人才結構、服務理念和設施建設上相對薄弱。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圖書館在尋求企業服務對象時,要避免“廣而全”的做法,應該根據地方產業特色,專注於某一專門領域的信息服務,如影響企業產品改進、銷售的產品應用信息,研究機構及專家人才的研究成果等。要注重信息的專業性、時效性、係統性和針對性特征,以提供能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信息為核心,通過對“專”與“深”特色信息產品的生產,開創某一行業領域信息服務品牌效益,占領服務市場。

9.3職業技術院校圖書館開展企業信息服務案例分析

筆者曾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研究》的市場調研工作,並對國內三大類型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研究,其中,對不同性質高校圖書館(部屬院校圖書館、地方院校圖書館、職業院校圖書館)存在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力建設情況進行了較為深人的探討。從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職業技術院校圖書館不論是從人力資源、館藏資源、技術資源,還是數字化信息建設上都與部屬院校圖書館和地方院校圖書館有較大的差距,在服務角色的定位上更多的選擇了信息資源中心,其中也有38.5%的職業院校圖書館開展了社會化信息服務,但從職業技術院校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建設、網絡條件、技術設備、服務手段、服務隊伍建設、管理體製建設等綜合實力來看,無論哪一個角度都很難體現出特色及其核心建設能力,雖然,職業院校圖書館傳統文獻資源建設具有一定的專業領域特色,但館藏文獻學科結構、等級結構等方麵的建設是針對職業院校的用戶特點開展的,其更新時間、語種及學科深度尚顯不足。

館藏結構是館藏體係建設的基本組織法,主要是指館藏資源各類組成元素相互結合的構成形式,是由學科結構、等級結構、時間結構、文種結構及載體形態組成。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載體和出版時間所形成的館藏文獻體係的量化結構模式,是評價館藏資源是否科學合理的重要指標,合理的館藏結構應該是普通文獻與專題文獻相結合、各類載體文獻的有機協調、數字化資源與傳統文獻無縫鏈接的結構。從上述幾個方麵對不同性質高校圖書館館藏結構進行了比較。圖書館類型:學科結構;重點院校:種類齊全、內容完備,專業性、係統性、學術性強,研究價值高;普通院校:學科文獻以基礎與應用教育為主,館藏體現地方特色,結構基本合理;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基礎教參、應用性、普及性文獻。館藏彰顯特色,但結構單一。

圖書館類型:等級結構;重點院校:完整級館藏,滿足專題領域任何形式的所有文獻及特藏;研究級館藏,滿足獨立研究和研究生培養需要;普通院校:研究級館藏,滿足獨立研究需要;大學級館藏,滿足大學生自學課程需要;職業院校:基礎級館藏,相關專業領域代表性文獻齊全,以提高大學生修養和專業視野為主。

圖書館類型:載體形態;重點院校:紙質文獻和實體電子資源、虛擬電子資源、網綹資源並行發展;普通院校:紙質文獻與電子資源互為補充。後者以實體電子資源和引進數據庫為主;職業院校:以紙質文獻和光盤、磁盤等實體電子資源為主。

圖書館類型:時間和語種結構;重點院校:館藏資源更新時間和範圍明確,語言文種齊全,利用率高;

普通院校:電子資源組織更新速度相對較慢,語言文種不足、利用率偏低;職業院校:館藏資源內容滯後,更新周期長,利用率低,語言文種缺乏。

圖書館文獻載體類型大致有三種:圖書文獻、期刊文獻、特種文獻(包括科技報告、政府出版物、學位論文、會議文獻、行業標準、專利文獻、產品資料和技術檔案),但多以圖書、期刊文獻見長。數字化資源促進了學位論文、學術會議、行業標準等特種文獻的利用,多數圖書館通過購買相關電子資源彌補紙質文獻的不足。隨著用戶對數字化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數字化資源在館藏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攀升。比較而言,重點院校文獻流通量和利用率高,中外文館藏資源種類齊全,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利用能力,提供統一檢索、資源共享及文獻傳遞服務。普通院校圖書館重視特色資源、電子資源與紙質文獻的互補建設,共享中心館數字化資源,外文文獻人藏量及利用率低。職業院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薄弱,以傳統文獻人藏為主,館藏結構單一,文獻利用率不高,原則上不購置外文書刊。盡管如此,國內還是有少數職業技術院校圖書館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立足圖書館現有資源條件,開展了有聲有色的企業信息服務,如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就是其中之一。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有79個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涵蓋了學院開設的31個專業,每年有幾千名學生和上百名教師到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實習,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不等。實訓基地多是中小型企業,大多擁有企業自己的資料室,但一般規模很小,資料室的麵積不大、文獻資料也不齊全,藏書大多在10000冊以下,訂閱的期刊大多是專業期刊,但品種一般不會超過十種,主要集藏與企業產業建設相關的專業資料,管理人員多為兼職,數字化資源缺乏。但實訓基地的技術檔案等內部資料豐富,與圖書館館藏資源相比彌足珍貴。河源技術學院圖書館敏感地意識到技術檔案等內部資源的潛在利用價值,將其與館藏文獻資源共融、共建、共享,為學生實訓能力的提高,以及企業對專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據此,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開展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共建共享多功能閱覽室。把為中小企業實訓基地的服務納人圖書館服務範疇,通過考察、商談,先後建立了15個存取型的多功能閱覽室。

(2)根據共建共享協議,實訓基地提供房間、家具、管理人員和全部內部技術檔案資料,學院圖書館提供專業圖書、期刊和數字資源。每個多功能閱覽室配備專業及相關圖書5000~10000冊,專業期刊50~100種。為此,圖書館圍繞專業建設加大了傳統文獻(紙本圖書、期刊)的購買力度,並購買了相關數據庫資源。同時,圖書館還利用技術優勢將15個實訓基地企業的技術檔案資料集中管理,建立了相關專業技術特色資源全文數據庫,將數據庫資源鏈接到圖書館集成化文獻管理係統平台,提供檢索服務。

(3)利用圖書集成化管理係統統一管理上述15個多功能閱覽室。多功能閱覽室實行分館製的管理模式,並利用網絡管理係統將其鏈接成一個統一整體。實訓基地的多功能閱覽室全部向中小企業實訓基地的員工開放,圖書館每月為多功能閱覽室配換圖書、期刊各一次,數字信息資源通過分館用戶名和密碼進行管理。

同時,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在企業的資助下,建成了高新技術開發區分館,建有能容納50台機位的電子閱覽室,以及500平方米藏、借、閱、檢一體化的書庫,並建立了省立中山圖書館和省科技圖書館的共享資源及遠程文獻傳遞服務,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務,同時也為企業職工提供了終身教育和自主學習的平台。該院圖書館走出校園,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服務社區,不僅承擔著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職能,同時也為社區受眾、為科研院所及地方科技發展提供信息服務,並逐步發展成為高校圖書館、河源市公共圖書館、科技圖書館“三合一”的新型圖書館服務模式。

圖書館、企業、社區聯合辦分館的模式,是圖書館深化服務的一個新方式。單方麵的圖書館館藏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針對綜合實力相對薄弱的職業技術院校圖書館,發動社區、地方、企業的力量,聯合辦館、實行麵向特定用戶群體的集群服務管理模式,不失為職業院校圖書館提升信息服務空間,開展企業信息服務值得推廣的有效舉措。

9.4高校圖書館企業信息服務的發展對策

以上國內高校圖書館企業信息服務的成功事例表明,高校圖書館社會化信息服務具有一定的行業競爭優勢。然而,多數高校圖書館對本館社會化服務所占業務量的比例並沒有明確的統計,這從另一個側麵也說明了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化信息服務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企業對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需求,首先是建立在學校聲譽和社會影響力的基礎上的。高等院校擁有一批學科專家隊伍和國內外有影響的重點學科專業,科研能力強,成果豐厚,可信度高,特別是985和211工程院校,大都建有本校特色的科研成果庫、博碩士論文庫,具備了將科研轉換為生產力的潛在市場。區域性地方產業中,尤其以中小型企業為甚,他們密切關注高校的科研動態,努力尋求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合作途徑,為圖書館信息服務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其次是豐富的資源(館藏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設備等)。高校圖書館人才資源分布均勻合理,引進了不同學科領域的高學曆人才,經過幾年的圖書館專業技能培訓後,已經形成了一支綜合素質實力超前的學科館員隊伍,他們懂專業、懂技術,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完全能夠勝任麵向不同行業企業的信息服務工作。高校圖書館現代信息技術處於同行領先地位,加之高校圖書館聯盟、高校數字圖書館及其文獻保障係統的支撐,為高校圖書館開展企業信息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校圖書館企業信息服務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進一步推進企業信息服務深人持久的開展,避免出現“表麵的、淺顯的、嘩眾取寵的”服務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