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建立攻防兼備的戰略力量體係,並奪取太空優勢。裏根政府強調美國必須“同過去的戰略思想決裂,確定新的政策和思想”,提出美國在平時就應“常備不懈”,隨時準備同蘇聯“在任何有關美國切身利益的地區打任何規模,任何樣式的戰爭,並獲取勝利。”表明裏根政府軍事戰略的立足點從卡特政府前期的力避同蘇聯直接交鋒,轉向實戰準備。
裏根尤其主張研製和部署反導彈係統,為此他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即所謂“星球大戰計劃”。這個計劃的醞釀始於他正忙於第三次爭奪總統候選人提名的1979年。當時他應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揮官希爾上將邀請,參觀了這個司令部設在科羅拉多州群山中的絕密指揮中心。希爾遵守美國軍人必須服從文職首長的傳統,沒有指名道姓地批評尼克鬆和基辛格1972年同蘇聯簽署的禁止建立反彈道體係的協議,而是在參觀過程中巧妙地向裏根宣傳建立反導彈係統的必要性,給裏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次參觀後不久,裏根就要求他的智囊團吸收專家參加,論證建立反導彈係統的可行性。1981年裏根指定的研究班子基本上達成共識,但他覺得時機還不成熟,故而拖到1983年春才公開宣布。
在另一方麵,裏根的對外政策主張雖然帶有濃厚的鷹派色彩,但他同他的前任們一樣是實用主義者,而不像60年代的極右派戈德華特那樣僵硬。卡特總統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以停止向蘇聯出售糧食作為製裁,結果導致美國糧食價格的下跌,引起了西部農業州的不滿,使卡特失去了這些州的選票。裏根當政後,在“人道主義”的漂亮幌子下恢複了對蘇聯的糧食出口。1981年11月30日,在西歐等國敦促下,美蘇在日內瓦就戰略武器開始進行談判。裏根強調這次談判的目的將是削減,而不僅僅是限製或凍結核武器。與此同時,裏根和他的高級顧問根據美國情報機構收集到的各種材料,做出蘇聯的綜合國力遠比美國落後、更難於承擔軍備競賽壓力的結論。他們認為,蘇聯隻是靠軍事實力才能維持超級大國的地位,如果美國能夠研製出有效對付它的導彈———核武器的防禦係統,就會大大削弱蘇聯同美國對抗的實力地位。
1983年3月23日,裏根宣布:美國將從事一項同1972年反彈道導彈條約一致的研究計劃,該計劃將研究用反彈道導彈的防禦措施保衛和平的可行性。“如果自由世界的人民,在知道他們的安全不是建立在美國能以瞬息報複的威脅,來遏製蘇聯進攻的基礎之上,而是我們可以在敵方的戰略彈道導彈到達我國或我們盟國領土之前,就將它們阻截並摧毀的情況下過上安全的生活,那情況會是怎樣呢?”“我要求我國的科學界、要求那些為美國製造了核武器的人們,現在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到人類和世界和平的事業上來,為我們提供使這些核武器變得不起作用和過時的手段……我現在指示做出全麵的、全力以赴的努力,來製訂一項長期的研究和發展計劃,以便實現我們的最終目標。”4月,裏根下令成立霍夫曼委員會和弗萊徹委員會,分頭研究有關戰略防禦計劃的政策和技術問題。6個月後,它們的調查結果和報告完成了。其中,防禦技術研究報告提出了確定未來反彈道防禦係統的技術可行性的5年計劃,並提議為該計劃撥款260億美元;關於未來安全戰略的報告則探討了戰略防禦的意義,認為美國有效的防禦係統“在減少對大規模破壞的威脅的依賴方麵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種增加對防禦係統的依賴的戰略可以為處理我們同蘇聯的長期關係奠定新的基礎”。
1984年1月,裏根政府成立了戰略防禦計劃組織,以推行“同反彈道防禦概念有聯係的關鍵技術的全麵計劃”。按照有關部門的構想,它的研製和部署共分4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984年到1988年,為其試驗階段。
1984年2月,戰略防禦計劃的第一次預算和計劃呈交國會,並很快得到批準。自此,裏根政府把它當作一項重大的國策加以推行,先後取得了一些成果:1984年6月,“自動尋的層迭實驗”成功地阻截並摧毀一枚正在飛行途中的模擬彈道導彈彈頭,為重返大氣層裝置外層空間阻截分係統奠定了基礎;1985年9月6日,在位於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導彈發射場利用先進的中紅外線化學激光裝置進行了一次導能試驗,目標是一個模擬推進器的大力神推進器,被激光成功地摧毀了;1987年5月21日,在白沙發射場發射了一枚“長予”式導彈,被稱為“弗萊奇”的攔截火箭,在7秒之內就跟蹤、摧毀了“長予”式導彈;1988年2月8日,在成功的“德爾塔181”試驗中,一枚攜帶著傳感器和試驗目標的“三角翼”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傳感器艙部署了14個試驗目標,並使用各種主動的和被動的傳感器,以便在各種太空環境中確定目標特性。傳感器還觀測了由太平洋導彈發射場發射的研究火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數據;3月23日,戰略防禦計劃全國試驗設施正式破土動工。它將作為協調點和中心,用電子手段把相距遙遠的各類設施連接起來,組成全國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