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
如前所述,1968年美國大選年到來之時,約翰遜總統已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越南戰場成了美國政府難以自拔的泥淖。羅伯特·肯尼迪評論說:“全麵的軍事勝利希望渺茫,事實上我們可能已無力回天。
我們的敵人在整個南越大地縱橫馳騁,徹底粉碎了掩人耳目的官方幻想。”此外,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減慢,“偉大社會”的龐大福利計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到處彌漫著失望、恐懼、憤怒和懷疑的氣氛。不斷爆發的抗議浪潮、暴力衝突和一係列駭人聽聞的暗殺,把這個國家推向混亂和分裂的危險邊緣。
1968年4月4日,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小馬丁·路德·金牧師在孟菲斯城被暗殺身亡。他的不幸去世引起了美國黑人的巨大悲痛,引發了全國成百座城市的種族騷亂,共有39人喪生。在首都華盛頓,黑人貧民窟的建築物被焚燒,濃濃黑煙穿過叢叢櫻花飄向白宮;在國會山的台階上,荷槍實彈的軍警們如臨大敵,以防止示威者們對國會的衝擊。6月5日,羅伯特·肯尼迪在洛杉磯又被暗殺。消息傳出,舉國再次大受震撼。警方宣布,凶手是一個年僅24歲的約旦籍僑民比沙拉·
西爾漢,他由於仇恨羅伯特·肯尼迪偏袒以色列而行刺。這個說法同沃倫委員會關於肯尼迪被暗殺的調查報告一樣沒有使公眾信服。有人懷疑,暗殺羅伯特和暗殺他哥哥的幕後指揮者是同一批人,這些人知道羅伯特要競選下一屆總統,他們害怕他如果當選總統就會動員聯邦政府的全部力量來偵破殺害他哥哥的陰謀。但是,提出這種懷疑的人未能提出任何有力的證據。這次暗殺成為美國政壇的又一個難解之謎。
8月份,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芝加哥召開,會場周圍戒備森嚴,到處是鐵絲網和安全檢查站,備受抨擊的約翰遜作為現任總統宣布不參加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以免刺激群眾的反政府情緒。盡管如此,芝加哥警察還是和反戰示威群眾發生嚴重衝突;警察大打出手,釀成震驚全國的暴力事件。休伯特·漢弗萊雖然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但他已無法擺脫民主黨要為越戰失利和城市動亂負責的政治形象。
與民主黨競選活動的一片混亂相反,共和黨的理查德·尼克鬆順利獲得本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5月份,他在俄勒岡州的初選中戰勝了他的主要競爭對手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接著他在邁阿密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在第一輪投票中就贏得了勝利。尼克鬆在接受提名的演說中,保證要注意“大多數美國人、被遺忘的美國人……那些不拿槍射擊和不示威的人們”的“沉默的聲音”。他試圖利用廣大的中產階級、部分藍領工人以及南方白人對社會動亂和民主黨政府的不滿,訴諸所謂“沉默的多數”,瓦解民主黨的選民基礎,建立一個共和黨的政治聯盟,改變共和黨在競選中多年以來處於劣勢的局麵。
在對外政策方麵,尼克鬆許諾要盡早地結束越南戰爭,贏得和平。11月5日大選揭曉,尼克鬆贏得了32個州,共301張選舉人票;漢弗萊贏得了13個州,共有191張選舉人票;另外5個州的46張選舉人票為第三黨即“美國獨立黨”的候選人喬治·華萊士所獲得。但共和黨和民主黨兩大黨候選人的選民票非常接近,尼克鬆隻比漢弗萊領先0.7%。
而且,民主黨人仍然控製著國會,不過席位略有下降而已。這種微弱多數的勝利表明,尼克鬆還遠遠沒有建立起足以左右兩黨政治的選民聯盟,這將對尼克鬆政府的對內對外政策產生重大的影響。從上任之日起,尼克鬆為了要通過各項法案,就不得不與反對黨妥協。
不過,尼克鬆當選為總統確實來之不易。在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競選總統失敗之後,東山再起而終於成功的,在他之前有過4人,即托馬斯·傑斐遜、安德魯·傑克遜、威廉·亨裏·哈裏遜以及格羅弗·克利夫蘭。
但是,他們4人都是隻等了4年便得到再次競選的機會並終於如願以償的。尼克鬆則是第一個等了8年才有機會參加第二次競選而獲勝的人。8年前尼克鬆被肯尼迪擊敗,許多人認為尼克鬆的政治生涯到此為止了。但他憑著豐富的經驗和堅定的意誌於1968年重返政壇,以寬厚大度、自信穩重的“新尼克鬆”麵目出現,受到共和黨中間派的青睞和選民的支持,從而得以實現自己入主白宮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