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冷戰的序幕和開始(1)(1 / 3)

杜魯門的殺手鐧

1945年4月12日下午,副總統哈裏·杜魯門剛主持完參議院的一次會議,就接到白宮電話,要他立刻前往。下午5時25分,他來到白宮的總統書房裏,羅斯福夫人一見麵就對他說:“哈裏,總統已經去世了。”

杜魯門感到一陣震驚之後,很快就控製住自己,並關切地詢問羅斯福夫人說:“有沒有什麼我可以為您效勞的?”她回答說:“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為您效勞的·因為現在遇到麻煩的是您了。”7點過後不久,內閣成員大都到齊,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哈蘭·斯通的主持下,杜魯門宣誓就任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職位。

對於一位剛剛上升到國家最高職位的人來說,羅斯福夫人所說的那句話的確意味深長,他無疑“遇到了麻煩”。因為羅斯福在人們的觀念中,早已成了“總統”的化身,似乎很難理解還有別的什麼人可以當美國的總統。一位在白宮的工作人員後來回憶4月12日的情況時說:“來得如此之突然,我已經完全忘記了杜魯門先生,一下子愣住了。我認識到自己簡直無法理解總統的職位怎麼能和羅斯福分開。總統的職位、白宮、戰爭和我們的生命———這一切都屬於他。”在杜魯門任職的第一個上午當一位工作人員傳呼說:“總統出來了”,一位秘書愣了一會,然後流著淚跑進自己的辦公室,哭著說:“我以為他說的是總統———我是指羅斯福總統。”

剛當上總統的杜魯門思想上缺乏足夠的準備,他在就職的第二天對記者頗有感慨地說道:“我感到天上的月亮、星星,甚至所有的行星全落到我身上一樣,我接受了別人從沒有接受過的最重大的責任。”的確,戰爭問題、國內問題都迫切需要他去解決。為了穩定局勢,安定人心,他立即宣布內閣成員全部留任。在對外政策方麵,他聲稱繼續執行羅斯福的政策,並宣布原定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籌建大會如期召開。

事後他說:“我絲毫沒有猶豫,當時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建立一個國際組織,幫助維護今後的世界和平。”

杜魯門就任總統後僅僅25天,德國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他因此可以自豪地聲稱他的60歲的生日———1945年5月8日,是歐洲勝利日。6月份聯合國憲章被通過。杜魯門以東道國首腦的身份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領導人進行了會晤,祝賀會議的成功。聯合國憲章基本上是美國的產物,同國際聯盟盟約是一脈相承的。它的基本信念是認為維護和平最好的手段是調解,必要時用集體的武裝力量作後盾。在聯合國各機構中,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擁有最廣泛的權力。大會是立法機構,雖然權力僅限於討論和建議;安全理事會是貫徹行動的機構。用憲章的話來說,聯合國的建築師們將“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委托給了這個機構。

為了早日結束戰爭,杜魯門、丘吉爾和斯大林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是美、英、蘇三國作為盟國的最後一次首腦會議。此時太平洋戰爭已接近尾聲;美國7月16日原子彈試驗成功,英美方麵認為多了一些資本,而對蘇聯的需要則有所減少。因此在會議上以美英為一方,蘇聯為另一方的爭論開始激烈起來,氣氛遠不如上次盟國首腦會議那樣和諧融洽。

就對德政策而言,美國已經從雅爾塔時所讚成的嚴懲政策轉向重建德國的溫和政策。杜魯門明確反對蘇聯肢解德國和索取巨額賠款的主張。會議最後決定,德國將由美、蘇、英、法四國占領區的軍事長官分別管理,蘇聯從西方占領區得到25%的工業設備,其中15%用於換取蘇占區的糧、煤、石油和木材等產品。

在波蘭問題上,爭論最激烈的是波蘭西部邊界問題。三國首腦同意以原德國境內的奧德河和尼斯河為界;不過,斯大林要求劃在西尼斯河,而丘吉爾主張劃在東尼斯河。三巨頭同意由外長會議繼續討論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對德國衛星國的和約、盟軍從伊朗撤退、意大利殖民地的處置等等。

1945年8月6日和8月10日,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核武器,也是20世紀唯一的一次。曆史學家托馬斯·帕特森認為,“冷戰”就是從這裏開始的。杜魯門到波茨坦開會的第二天,接到國內密電,原子彈試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