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8月24日,約翰·海國務卿給柔克義下達了一份標有“機密”字樣的指示,讓他起草一份關於在中國保持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
9月6日,約翰·海對柔克義起草的文件稍加修改後,先後通告美國駐英、德、俄、日、意、法大使,要他們分別向各駐在國提出內容相同的照會,要求各國在對華政策問題上同意下述三項原則:(1)各國不得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幹涉他國的貿易權利;(2)由中國官員對一切進口貨物按中國的規定征收關稅;(3)各國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不得對他國征收歧視性的入港稅和鐵路運費。約翰·海在私下裏認為,門戶開放政策的運用,會使列強“渾身冒汗”。
在照會發表後,各列強做出了不同的反應。英國在一個星期後即表示讚成,聲稱它“一貫主張的政策是保持各國臣民在華貿易的機會均等,英國政府目前無意放棄這項政策。”但英國要求把租借地排除在門戶開放政策之外。法國在12月6日的複照中,僅僅表示擬在租借地內實行“平等待遇”的原則,而根本沒有提及勢力範圍。隨後,日本、意大利和德國也都答複美國,表示讚同門戶開放的原則。相比而言,俄國不大情願接受它,但是在英、法、德、日等國相繼接受美國的照會後,俄國就不得不於12月30日做出含糊其詞的答複,實際上是拒絕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盡管如此,為了保全麵子,使照會獲得為列強共同接受的印象,約翰·海還聲明“俄國接受了我們的建議而沒有作許多保留”,並於1900年3月20日公開宣布,他收到的各國肯定的答複是“最後的和確定的。”但約翰·海的說法,並未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他在這方麵的建議,也不能保證維護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列強對中國的厚顏無恥的掠奪,早就激起中國人的義憤。1900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為了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英、法、美、德、俄、日、意、奧諸國組成八國聯軍侵華,於8月初攻入北京。八國聯軍在殘酷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同時,大肆燒殺擄掠,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
美國一方麵派兵5,000參加八國聯軍的侵略行動,另一方麵又害怕列強利用這一機會打破在華均勢,排斥美國的利益。7月3日,約翰·海又一次向列強發出照會,重申“門戶開放”的政策立場:“合眾國政府的政策乃是要尋求一種解決方案,既能給中國帶來永久安全與和平,保全中國的領土和行政實體,又可保護由條約和國際法保證給與各友好國家的一切權利,並為全球維護對中華帝國所有各地進行平等而無所偏向的貿易這一原則。”
這份照會的出發點隻是在於維護美國的在華利益,正如柔克義後來所說,門戶開放照會使美國“在中國掌握了製衡的力量。我懇切希望我們能夠善於利用它,不僅為了我們的貿易,而且為了加強清政府,使它無法逃避執行對有約國家的責任。”然而,要求中國遵守不平等條約,又不能不說這是對中國領土與行政主權的幹涉和侵犯。
門戶開放政策的發表,表明美國已成為列強在亞太地區競技場上角逐的主角之一,這是美西戰爭後美國新的國際地位所決定的。亨利·洛奇曾就此評論道,如果在3年前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的政策主張,列強或許隻會“聳聳肩,一笑置之”,而現在,盡管列強彼此矛盾重重,各自心懷鬼胎,但是誰也不便公開向門戶開放政策挑戰了,因為他們麵對的是“馬尼拉的新主人”。大概從這個意義上,美國曆史學家布魯克斯·亞當斯把門戶開放政策稱為是美國曆史上的“偉大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