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6月,輝格黨在巴爾的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爭取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主要競爭者,若按各人在第一次投票的實力對比可以依次排列如下:菲爾莫爾、溫菲爾德·斯科特上將和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在這次會議上,輝格黨人的派別鬥爭十分激烈;在候選人提名問題上分歧嚴重。鼓吹姑息奴隸主利益的“棉花”輝格黨人(主要來自南部和西南部植棉業地區)全力支持讚成1850年妥協法案的競選政綱,並積極提名斯科特為總統候選人;那些反奴隸製的“良心派”輝格黨人對競選政綱不滿,但支持斯科特;還有一些輝格黨人繼續擁戴菲爾莫爾。經過53次投票,黨內仍有意見分歧。於是輝格黨最後決定放棄菲爾莫爾和其他候選人的提名,而將希望寄托在戰爭英雄斯科特將軍身上,但是這次大會所宣布的競選綱領,卻重複了菲爾莫爾曾就1850年妥協案所說的讚譽之詞,甚至保證要堅決執行《逃亡奴隸追緝法》,這就使斯科特在大選過程中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他僅獲得4個州的選舉人票,可以說是慘遭失敗。輝格黨人因致命的分裂而從此一蹶不振。
血染堪薩斯
富蘭克林·皮爾斯是1852年美國大選過程中出現的又一批黑馬。他是在當時詹姆斯·布坎南的支持者與密執安州參議員路易斯·卡斯的支持者之間出現僵局時才獲得民主黨候選人提名的。由於輝格黨內部人心渙散,所以皮爾斯輕而易舉地擊敗他的競爭對手溫菲爾德·斯科特,而入主白宮。
皮爾斯生於新罕布什爾州,是一位支持奴隸製擴張的北部民主黨人。民主黨之所以選擇這位“冷門”的總統候選人,是為了要從南、北兩方都贏得選票。在競選期間,他一麵表示對1850年妥協法案的支持態度,一麵又向選民許諾要防止奴隸製成為危及聯邦統一的中心問題。
結果,“這位從新罕布什爾森林中走出來的無名小卒,一躍成為統領民主黨取得勝利的領導人。”這本來是最激動人心的幸福時刻,然而皮爾斯卻高興不起來。由於她的妻子不願意做第一夫人,再加上一場突如其來的橫禍,使得皮爾斯在一種抑鬱的狀態中登上了總統之位。
1853年1月6日,已當選為總統的皮爾斯和夫人帶著11歲的兒子本傑明,乘火車從波士頓前往康科德,準備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火車剛出站不一會兒,突然他們的車廂與列車脫鉤,順著路基滑了下去。
皮爾斯夫婦隻受了點輕傷,但他們的愛子卻因頭部受重傷而當場死去,成為這次事故中的唯一喪生者。這對夫婦倆無疑是至為沉重的打擊,他們曾生育過3個孩子,前兩個幼年夭折,本傑明是他們唯一活下來的兒子,而這次竟然也不幸遇難了。皮爾斯夫人的精神一下子崩潰了。
自從這次事故後,她整日躲在家裏,以淚洗麵,不停地給死去的兒子寫感傷的信。他拒絕參加社交活動,成為了曆史上有名的“白宮內的影子”。
1853年3月4日,48歲的皮爾斯在家庭悲劇的陰影中開始了他4
年的總統生涯。在就職演說中,他未用講稿,而是全憑記憶作了即席發言。他說:
我懷著別人不能體會的憂傷和痛苦的心情就任這一職位,這個職位更適合於別人而不是我所期望的。引以自慰的是隻有我自己能體會這種心情。
在談到奴隸製問題時,皮爾斯強調:
我相信存在於聯邦各州的強製奴役製度,乃是憲法所認可的。我相信它同其他任何被認可的法律一樣,相關各州可以有權采取措施實現憲法的規定。我認為,通稱“妥協措施”的1850年的法律,是完全合乎憲法的,應該堅決付諸實施。……我真誠地希望這個問題到此為止,不要有地方主義的狂妄野心或狂熱再次威脅我們製度的長存,破壞我國繁榮昌盛的局麵。
皮爾斯就任總統後,立即組織內閣。由於他精於權術,所以照顧了各派力量的均衡。在他任職期間,7名內閣部長中,沒有一個人提出過辭職,也沒有一個人被撤換。因此,有人認為他在處理人事方麵是美國政壇的楷模。但是,人事上的“楷模”並不等於他的政策無懈可擊,其實,皮爾斯在內政外交上的許多做法,並不真得人心。
皮爾斯一直想當波爾克第二,也是以擴張主義著稱的美國總統。
他向墨西哥政府提出,美國以5,000萬美元購買它大部分北方領土和加利福尼亞的南部。可結果隻達成了1854年的加茲登購買協定:美國以1,000萬美元購買了橫穿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南端約4萬5千平方英裏的土地。購買這塊土地是因為它處在擬議中的橫貫大陸的南方鐵路的路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