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藥粥,是用適量的中藥和適量的米穀,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一定的調味配料煮成的具有食療作用的粥。
藥粥療法是寓醫於食,藥食結合的一種比較好的食療方法。它是將藥物作為食物,又賦予食物藥的作用,藥借粥力,粥助藥威,相輔相成,既有營養價值,滋補身體,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例如,幹薑是中醫用於溫中散寒的藥物,但毫無滋補作用,隻適用於裏寒證。粳米或糯米可以健脾益氣,卻沒有散寒力量。若用幹薑5克,粳米30克,二者相配伍,加水400毫升煮成稀粥食之,則既可溫中散寒,又可補益脾胃,成了溫補脾胃、治療脾胃虛寒的食療良方。再以《粥濟本事方》中的烏頭粥為例,烏頭之性,剛暴有毒,而與生薑、蜂蜜、粳米煮粥服食,可以緩其性而減其毒。商陸與牽牛子均為猛烈的瀉下逐水藥,同米煮成商陸粥與牽牛子粥,既不影響它們的療效?熏又能避免一些不良反應。因此,藥粥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也有別於普通的食療方法,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營養的特殊膳食。正如清代《本草求真》中所說:“米雖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參以藥投,則其力甚巨,未可等為泛常而忽視也。”藥粥在大眾當中廣泛應用,頗受歡迎。
一、藥粥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藥粥療法是古老而獨特的療法,屬於藥膳療法之一。它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曆史。
(一)藥粥的起源
粥為藥粥的雛形,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從商代遺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禾、麥、黍、稷、稻等農作物,這些均是我國勞動人民煮粥的重要穀物。到了周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醫療飲食業也隨之改進,此時已有了煮粥的方法,《周書》中就有“黃帝始烹穀為粥”的文字記載。但應用藥物與米穀煮粥治療疾病,最早見於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王故為陽虛候時,病甚,眾醫皆為蹶,臣意(指西漢醫學家淳於意)診脈,以為痹,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少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14種醫學方劑中,就有服食青粱米粥治療蛇咬傷、用加熱的石塊煮米汁內服治療肛門癢痛等方。據考證,這批出土的古醫書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也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書中說:“藥以法之,食以隨之”,“穀肉果菜,食養盡之”,這種以藥治病、以食扶正的精辟論述,正是藥粥食療方法最早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