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藥效的關係
一、藥物理化性質
【考點】藥物的溶解度、分配係數、解離度和官能團對藥效的影響
1.藥物的溶解度、分配係數對藥效的影響藥物要到達受體部位,首先必須能溶解在體液內並被轉運通過多種生物膜。因此藥物必須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水溶性,即藥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要有一定的平衡。通常用脂水分配係數(P)表示這個平衡。
脂水分配係數(P)表示化合物在脂相和水相中充分混合,達到平衡時分子濃度的比值。P>1,表示化合物脂溶性大;P<1,表示化合物水溶性大。
藥物化學結構改變對脂水分配係數影響較大,引入親脂性的烴基、鹵原子、硫醚鍵等使分子的脂溶性增加;引入親水性的羧基、磺酸基、羥基、氨基、腈基等使分子的親水性增加。
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的藥物,需通過血腦屏障,應具有相對較大的脂溶性。例如全身麻醉藥中的吸入麻醉藥,麻醉作用與LGP相關,LGP在一定範圍內越大,麻醉作用越強。巴比妥類藥物,LGP在0.5~2.0之間作用最好。因此,適度的親脂性(LGP在一定範圍內)有最佳藥效。
2.藥物的解離度對藥效的影響臨床上使用的多數藥物為弱酸或弱堿,解離度與藥物的解離常數及介質的pH有關係,在體液(pH7.4)中,以離子型(解離形式)和分子型(未解離形式)同時存在。例如下表列出巴比妥類藥物在體液(pH7.4)中分子型(未解離形式)的百分率。
巴比妥酸和苯巴比妥酸為強酸,在體液(pH7.4)中,幾乎百分之百解離,不能透過血腦屏障,所以無活性。苯巴比妥、海索比妥等巴比妥類藥物為弱酸,在體液(pH7.4)中,有近50%或更多以分子型存在,能透過血腦屏障,到達中樞,因此具有活性。海索比妥有近90%以分子型存在,透膜快所以顯效最快。
藥物以未解離的分子型透過生物膜,在膜內的水介質中解離成離子型,以離子型與受體結合,產生藥理作用。因此藥物應有適宜的解離度。
口服藥物需通過胃腸道吸收,介質的pH影響藥物的解離度,對藥物的吸收分布有影響。弱酸性藥物例如阿司匹林,在pH1.4的胃液中解離度小,主要以分子型存在,易透過胃黏膜被吸收。弱堿性藥物例如麻黃堿,在胃液中主要以離子型存在,不易被吸收。而在堿性的腸液中(pH8.4),解離度小易被吸收。季銨鹽類和磺酸類極性大,脂溶性低,在胃腸道吸收不完全,更不易透過血腦屏障。
3.官能團對藥效的影響
(1)烴基:藥物分子中引入烴基,可改變溶解度、解離度、分配係數,還可增加位阻,從而增加穩定性。
(2)鹵素:鹵素是很強的吸電子基,可影響分子間的電荷分布、脂溶性及藥物作用時間。如氟奮乃靜的安定作用比奮乃靜強4~5倍。
(3)羥基:引入羥基可增強與受體的結合力,增加水溶性,改變生物活性。羥基取代在脂肪鏈上,常使活性和毒性下降。羥基取代在芳環上時,有利於和受體的堿性基團結合,使活性和毒性均增強。當羥基被酰化成酯或烴化成醚,其活性多降低。
(4)巰基:巰基形成氫鍵的能力比羥基低,引入巰基時,脂溶性比相應的醇高,更易於吸收。巰基有較強的還原能力,轉換成二硫化物;巰基有較強的親核性,可與α、β-不飽和酮發生加成反應,還可與重金屬作用生成不溶性的硫醇鹽,可作為解毒藥。巰基還可與一些酶的吡啶環生成複合物,可顯著影響代謝。
(5)醚:醚類化合物由於醚中的氧原子有孤對電子,能吸引質子,具有親水性,碳原子具有親脂性,使醚類化合物在脂-水交界處定向排布,易於通過生物膜。
(6)硫醚:硫醚與醚類化合物的不同點是前者可氧化成亞碸或碸,它們的極性強於硫醚,同受體結合的能力以及作用強度因此有很大的不同。
(7)磺酸:磺酸基的引入,使化合物的水溶性和解離度增加,不易通過生物膜,導致生物活性減弱,毒性降低。但僅有磺酸基的化合物一般無生物活性。
(8)羧酸、酯:羧酸水溶性及解離度均比磺酸小,羧酸成鹽可增加水溶性。羧酸成酯可增大脂溶性,易被吸收。
(9)酰胺:酰胺類藥物易與生物大分子形成氫鍵,增強與受體的結合能力。
(10)胺類:胺類藥物的氮原子上含有未共用電子對,一方麵顯示堿性,易與核酸或蛋白質的酸性基團成鹽;另一方麵含有未共用電子對氮原子又是較好的氫鍵接收體,能與多種受體結合,表現出多樣的生物活性。一般的伯胺活性較高,仲胺次之,叔胺最低。季銨易電離成穩定的銨離子,作用較強,但水溶性大,不易通過生物膜和血腦屏障,以致口服吸收不好,也無中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