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釋迦牟尼創教 菩提祖師收徒(1 / 2)

人間有四個天下,即四大部洲。一是東勝神洲,二是南瞻部洲,三是西牛賀洲,四是北俱蘆洲。據《阿含經》敘述,東勝神洲有三事殊勝:土地極廣、極大、極妙;西牛賀洲亦有三事殊勝:多牛、多羊、多珠玉;北俱蘆洲平等、寂靜、淨潔、無刺,人人生活安樂,無憂慮。身壞命終,壽命千歲,不增不減。傳說,前世修十善行,方為北俱蘆洲之人;南瞻部洲則為凡人所屬,環境、福報、壽命等方麵不及其他三洲,但有勤修、強記、造業三種特性,優勝於三洲。

然世人皆以為,四大部洲為四大陸,然實則為四大人群。所謂“洲”,類似於今日之“圈”。如朋友圈、商業圈、工作圈等。東勝神洲,乃帝王將相,追求者,土地也,故稱“土地極廣、極大、極妙”;西牛賀洲,乃工商巨賈,追求者,財富也,故“多牛、多羊、多珠玉”;南瞻部洲,乃平凡眾生也,為生活計,故需“勤修、強記、造業”;北俱蘆洲,乃具有超能力之士,萬萬人中,不出其一,不受其他三洲束縛,故人人生活安樂,無憂慮。

東勝神洲(帝王將相)爭城奪地,西牛賀洲(工商巨賈)依附之,並差遣南瞻部洲(平凡眾生)創造財富。三洲奉北俱蘆洲為神,以期共享泰平。人間之事,莫過於此。

公元前623年,在中華大地西南麵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有一恒河支流,名喚羅泊提河。在河穀兩岸,散落著十數個小城邦。其中位於河東的迦毗羅衛城由於政治修明,最為強大,成為眾城邦首領。

迦毗羅衛城城主乃淨飯王,生有一子,取名悉達多,自幼拜隱士阿私陀為師,每日研習經典,又學騎射武藝,未及二十,文武二途皆有凡人不可及的造詣。而後又遍訪名師,終於修得經天緯地之才及降龍伏虎之功。

悉達多即為太子,自當尋思治國安邦之道,他亦深知國以民為本,治國之根本,在於治民;治民之根本,在於治心。於是創立了佛教學說:今生之惡果,皆因前世之惡因;今生多種善因,來世方能享受善果。

由於官方大力宣揚及神化,民眾多奉悉達多為神靈,後人尊其為釋迦牟尼,即如來佛祖。

民眾信仰佛教之後,多勤種善因,以期來生享受善果。不久,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原本政治修明的迦毗羅衛城,更是民安國泰,國力愈加強盛。周邊領國聽聞,紛紛邀請佛祖講法,以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公元前三世紀,楚國大將莊蹻奉命南征,大軍沿長江而上,攻略巴郡、黔中郡以西地區,一直打到滇池地區。當莊蹻平定西南,正要歸報楚王,但楚國的巴郡、黔中郡已經被秦國攻占,莊蹻歸路斷絕,遂留在滇池,聯合滇池地區的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立為滇王,號“莊王”。

待到公元前109年,時值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積極謀求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發兵巴蜀,滇王被迫歸降……

話說滇王在歸降之前,聽聞漢人多詭計,於是遣心腹——爨空,連夜帶剛滿周歲的獨子逃離滇國。未及天明,聽到後方有兵馬追趕。爨空帶著皇子逃入地形複雜的石林,於石林內遇一休憩中的老者。此時朝陽初升,爨空見老者身披袈裟,麵龐豐滿,鼻準方直,雙耳垂肩,嘴角微微上揚,甚是麵善。於是上前跪求:“請前輩救我小主一命!”老者起身,見來者身穿軍服,腹裹一嬰兒,身後馬匹雖然健碩,卻已經氣喘籲籲:“將軍快快請起。有何事由,但說無妨。”爨空邊解下皇子,邊急切的說:“我本是滇國王身旁護駕,因漢朝發兵來犯,吾皇為百姓著想,開門歸降。但聽說漢人多詭計,想為自家留點血脈,故遣我連夜帶著皇子離開。如今追兵將至,我怕是逃不脫了,故求前輩收留吾皇唯一血脈,爨空來生願做牛馬以報。”老者聽聞,接過皇子:“老身定保小皇子無虞,將軍當快快離去。”

不稍久,果有一群官兵追至。領軍見了老者,喝道:“老頭,可有見一逃兵經過?”老者連忙點頭哈腰道:“有有有。您看這一路揚起的塵土,那逃兵就往那個方向去了。”領軍沿著老者指的方向,果然有塵土未落定,正欲催馬去追,忽又停住了,“老頭,我看你很可疑啊。你是哪裏人士,姓甚名誰,在此作甚?”老者笑道:“回將軍的話,老身我從西方天竺而來,名喚菩提,聽聞天朝百姓富庶、技術先進、政治開明,故前來求教學習。”領軍見這老者回答流利自如,料想不是謊話。又見其身旁隻有甚小行李一個,唯一可能藏下一個嬰兒的,也隻有半露在外的大肚腩,於是領兵追爨空去了……

六年之後,當初的小皇子已經長成鬼靈精怪的小鬼頭。這日,菩提祖師喚皇子至跟前:“孫兒,如今你已七歲,因年齡故,為師一直喚你為孫兒,也該給你取個姓名了。”皇子答道:“徒兒自小由師父帶大,無父無母,故沒有個姓氏。既然師父喚我為孫兒,不如就姓孫吧。”祖師喃喃道:“‘孫(孫)’者,子係也。子者,兒男也;係者,嬰細也。倒也合嬰兒之本論。就姓孫。”皇子拜謝道:“既然師父已經賜姓,請再賜個名號吧。”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別為‘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到你乃第十輩小徒,當用‘悟’字。與你取名‘悟空’,你看可好。”皇子急道:“不好不好。所謂‘空空如也’,豈不是甚麼都沒有?”祖師笑道:“非也非也。宇宙人生的事物,一切皆是因緣所成,一切也由因緣所滅。因緣,就是‘空’。”皇子道:“‘悟空’,豈不是悟到宇宙人生萬物?如此甚好,甚好!今後就叫孫悟空!”祖師又道:“悟空啊,你自小跟隨為師聽禪解道,已有七年了。為師七歲之時,已開始研習經典、學習武藝。如今你已七歲,為師欲傳授你些本領,可好?”悟空道:“甚好甚好。就是不知道師父要傳授我甚麼本領?”祖師道:“我有天罡之法與地煞之法,你要學哪個?”悟空嘿嘿道:“師父,可否一並學了?”祖師責備道:“你這鬼頭,天罡、地煞之法,即相生又相克,你若欲尋死,為師可一並傳授於你。”悟空聽聞,搖手道:“小徒說笑,說笑的。小徒就學個地煞之法吧。”祖師問道:“一個天,一個地,你為何要學這地煞之法?”悟空答道:“小徒聽師父說過,人間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料想地煞當有七十二法,故選地煞之法。”祖師哈哈笑道:“你這鬼頭精。這天罡之法全名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之法全名地煞七十二術。七十二術,分別為通幽、驅神、擔山、禁水、借風、布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