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後記 三秋不是別離時(1 / 2)

寫《丁一嵐傳》的那些日子裏,常常會想起宋人張元幹的“可意湖山留我住,斷腸煙水送君歸”,每每感懷不已。完稿之日,時值2010年,庚寅立秋,又想到了這首浣溪沙下闋最後一句“三春不是別離時”,略改一字“春”,“三秋不是別離時”,便是我們此時的心境。

兩年前的2008年10月,受中國新聞史學會和丁一嵐子女的委托,我們三人接受了《丁一嵐傳》的寫作工作。作為中國共產黨培養的第一代女播音員,作為新中國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的現場播音員,作為長期工作在我國國際廣播電台的領導同誌,作為“文化大革命”第一冤案的受害者鄧拓同誌的妻子,丁一嵐同誌是值得後人永遠紀念的。

1998年丁一嵐同誌辭世不久,成美曾提出為她作傳。“文革”中成美和丈夫顧行因“三家村”冤案遭殘酷迫害。顧行當時是北京晚報主管副刊的總編輯。鄧拓的《燕山夜話》在《北京晚報》副刊發表,顧行是這個欄目的策劃者和責任編輯。“文革”一開始,鄧拓被拿來開刀祭旗,顧行一家也備受摧殘。

十年動亂結束,顧行和成美就決心寫《鄧拓傳》。那是百廢待興、充滿激情的年代。曆時12年,他們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完成了《鄧拓傳》。這期間,丁一嵐與成美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的確,倘若成美和顧行能再次為丁一嵐作傳,應當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顧行因“文革”十年的折磨,不到六十八歲就與世長辭。對成美來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懷念之情是雙重的,正如她在《鄧拓傳·再版後記》中所言,“看到他們留在書上的熟悉的筆跡,他們的音容笑貌不時出現在我的眼前耳邊,那不堪回首的歲月留在心底的創傷再次被戳痛。”更何況她也年逾古稀。

於是,便有了我們三人的合作。陳道馥和薛夏原都是中年新聞工作者,經曆過半個世紀以來的風雲變幻,對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滿懷景仰。陳道馥還曾和丁一嵐一起在首都女記者協會共事過,對這位老大姐有一份獨特的感情。

2008年仲秋,在成美同誌家中,我們與鄧拓、丁一嵐同誌的長女鄧小嵐、長子鄧雲、次子鄧壯,就《丁一嵐傳》的寫作座談。非常感謝鄧小嵐姊弟對我們的信任,他們將自己搜集、保存並整理的全部資料,包括丁一嵐同誌的個人經曆口述回憶錄錄音帶、手稿及相關出版物,悉數交與我們。

隨後幾個月的時間,我們一直沉浸於這些資料當中。與此同時,我們還以丁一嵐的生平和這些資料為線索,仔細查閱了相關的史料。我們隨著丁一嵐的身世、經曆回溯曆史;我們隨著丁一嵐的情感的起伏徜徉於那一代人的理想和激情中;我們隨著丁一嵐的遭際陷入沉痛的思索。同時我們還多次采訪了丁一嵐的親人和友人,從他們的回憶中得到許多生動鮮活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