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嵐傳》代序
劉習良
大凡喜好讀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本好書,越讀越有興味,越讀越有收獲,越讀越能讀出新意。由此,一遍一遍讀下去,直至愛不釋手,即所謂“常讀常新”。識人也是如此。接觸越多,了解越深,越能感到親切,越能理解其所言所行。
想法由來已久,近日再次觸發是下麵這件事。
9月12日,鄧壯打來電話,邀我為即將出版的《丁一嵐傳》撰寫一篇序言。我毫不猶疑地當即答應下來。為一生獻身革命的老大姐的傳記寫序言,我沒有這個資格;但是,我有這個義務,原因是我一直把老丁視為良師益友,視為我中年工作轉型(從翻譯業務轉為行政管理)期間的主要引路人。
14日,收到鄧小嵐通過快遞送來的《丁一嵐傳》書稿。盡管一段時間以來視力日漸減退,仍然一口氣讀完全書。緊隨著作者的敘述,羨慕、欽佩、興奮、悲傷、遺憾、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可謂百感交集。靜下心來想一想,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本來自以為對老丁有所了解,讀過《丁一嵐傳》,才知道過去的了解是那麼膚淺,僅僅局限於她人生的一個小段落。
這不是一部單純講述傳主人生經曆的書。
這是一部透過主人公人生經曆講述中國現代革命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起伏跌宕、曲折發展曆程的書;這是一部詮釋鄧拓、丁一嵐這對親密伴侶詩魂的書。
2006年6月,為紀念丁一嵐同誌逝世8周年,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一身正氣,永駐人間》的懷念文章。文章重點在於講述老丁晚年對發展我國國際廣播事業的貢獻以及對我個人的言傳身教。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想過:“識人好比讀書”,對一個熟人做個係統回顧,哪怕隻是人生的某一階段,就像再次係統閱讀一本熟讀過的舊書,又一次看到新意。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以“四個六十,見證輝煌”為題評選60年來影響我國廣播電視進程的60件大事、60位人物、60個節目和60個欄目。在廣泛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我看到國際台推薦的人物名單裏“丁一嵐”名列第一。在多次討論中,評委們一致同意把老丁評為“影響廣播電視進程的60位人物”之一。對她晚年工作的評價是:“任國際台台長期間,帶領全台工作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推進改革,建章立製,加強思想工作,為我國國際廣播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評價簡潔公允,老丁當之無愧。
在那篇紀念文章裏,我開列了13項在老丁領導下推進的帶有開創性的工作,可以作為上述評價的佐證。然而,讀過《丁一嵐傳》以後,深感那篇文章隻限於展示行為,描述現象。至於現象背後的思想支撐完全沒有述及。以我當時對老丁的了解,也沒有可能述及思想層麵的深刻內涵。
幾天來,邊閱讀《丁一嵐傳》,邊回憶,曆年來耳聞目睹的點點滴滴往事終於和老丁的人生觀、思想脈絡、道德準則聯係起來了。
“文革”期間,我曾經在廣播大樓音樂廳旁觀過一場老丁的“批鬥會”。麵對氣勢洶洶的“造反派”,老丁大義凜然,既坦然又如實地回答各種無理責問,無聲抗議在掛牌中加入重物的過火行為,以此捍衛個人的尊嚴。“士可殺,而不可辱”應是老丁早已熟讀的古訓;“威武不能屈”其實是老丁在民主革命階段已經練就的品格。
在淮陽“五七”幹校期間,老丁掌管夥房,和同期學員和睦相處,甚至還積極鼓動、協助我們到各地演出文藝節目。當時,鄧拓冤案尚未平反,她是強忍悲痛,樂觀麵對現實。顯然,這和她在長期革命鬥爭中養成的“相信群眾、相信黨”以及“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堅定信念密切相關。
在改革開放時期,和老丁接觸多了,目睹老丁處世風格的事情也更多了。
從1982年起,和老丁共事三年多,更有機會直接觀察她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