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荊軻刺秦王(1 / 3)

《戰國策》

本篇節選自《戰國策》卷三十一。

文章通過具體生動的描寫,歌頌了荊軻的慷慨赴難、勇敢沉著地刺殺秦王的大無畏精神,同時也表現了樊於期等愛國舍己的可貴品格。雖然這種暗殺行動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最後荊軻死難,燕國也被滅了,但荊軻這個人物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這篇文章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描寫荊軻的英雄行為有聲有色,其中“易水送別”一段,寫荊軻怒發衝冠、慷慨高歌,十分悲壯;“宮廷搏鬥”一段,寫荊軻沉毅果決,視死如歸,勇刺秦王,非常動人。因而使得人物那種正氣凜然的品質十分鮮明,令人肅然起敬。本文是先秦史傳文學中一篇比較突出的完整的人物傳記,對後來的傳記文學有較大影響,《史記·刺客列傳》中寫荊軻的部分,有不少段落吸收了這篇文章的材料。成語“無可奈何”、“委肉虎蹊”、“痛入骨髓”、“切齒拊心”、“圖窮匕見”等均源出於這篇作品。

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①。見秦且②滅六國,兵以臨易水③,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鞫武④曰:“燕秦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排其逆鱗哉⑤!”太子曰:“然則何由?”太傅曰:“請入圖之⑥。”

①質:典押之意。古代諸侯國結盟,或弱國降服於強國,往往派王的兒子到對方去作抵押,故叫質子。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秦王政時作質子於秦,於燕王喜23年從秦國逃回。亡:逃跑。

②且:將要。

③以:已經。易水也稱易河,位於河北易縣境內。

④太傅:輔導太子的官。鞫武:燕太子丹的老師。鞫:《史記》作“鞠”。

⑤見陵:被欺淩的意思。排:推,劈。《史記》作“批”,觸擊。逆鱗:相傳龍的喉下有倒生的鱗,一旦碰到此鱗,龍就要發怒而吃人。這裏用龍比喻秦王。

⑥入圖之:深入考慮。

居之有間⑦。樊將軍亡秦之燕⑧,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於燕⑨,足為寒心⑩。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謀。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於單於,然後乃可圖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將軍困窮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迫於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時也!願太傅更慮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與之謀也。”太子曰:“願因太傅交於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諾。”出見田光,道:“太子曰‘願圖國事於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裏;至其衰也,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國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太子曰:“願因先生得交於荊軻,可乎?”田光曰:“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⑦有間:時間不長。

⑧樊將軍:秦將樊於期,因得罪於秦王而逃往燕。之:至。

⑨積怨於燕:這裏指太子丹自秦逃歸而結怨於秦。

⑩寒心:這裏比喻戰栗、恐懼。

委:拋棄。蹊:小路。振:救。這二句是說:這叫做把肉拋在餓虎經過的小路上,禍患一定不可挽救了。

管:管仲,齊桓公之相。晏:晏嬰,齊景公之相。

約:盟約。三晉:韓、趙、魏本晉國的卿,後三家分晉,故稱“三晉”。

講:和解。《史記》作“購”,通“媾”。單(chán)於:古代匈奴君王的稱號。

心惛然:心情煩亂。

歸身於丹:投靠於我。

是丹命固卒之時也:這樣做等到我生命結束的時候吧。

勇沉:勇敢沉著。

乃造焉:於是來到太子宮中。造:至。

卻行為道:後退著走,在前引導。

拂席:撣去坐席上的灰塵。

避席:避開自己原來的座位,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騏驥:千裏馬。駑馬:劣馬。

乏:荒廢。《史記》作“圖”。

丹所報,先生所言者:我所告知你和你所講給我的。報:告知。

僂行見荊軻,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願足下過太子於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光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約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使人疑之,非節俠士也!”欲自殺以激荊軻。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剄而死。

僂行:曲背而走。

形:身體。不逮:達不到。

不自外:沒有見外,不客氣。

長者:豪俠。不使人疑之:不應該使別人懷疑。

節:品節。俠:義俠。

明不言:表明不會泄其所聞所言。

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請田先生無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豈丹之心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願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棄其孤也。今秦有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燕小弱,數困於兵,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曹沬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大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償破秦必矣。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荊卿留意焉!”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無讓,然後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