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年(1898-1927),安徽安慶人,陳獨秀長子。

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法國共產黨,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旅歐支部負責人之一。1923年轉赴蘇聯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回國,任中共廣東區委秘書兼組織部長、區委書記。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

1927年4月後,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

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在上海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英勇就義於龍華,時年二十九歲。

古城英才萬裏長江,滾滾東流,就如一條奔騰的巨龍。千百年來,它永不停歇,奔流不息,哺育了大江兩岸的燦爛文明,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人物。

長江東流,流入安徽,經過的第一個重要港口就是安慶。

安慶位於長江北岸的一片丘陵高地,依山傍水,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城。

在安慶建城七百餘年的曆史上,曾經有過燦爛輝煌和英勇悲壯的篇章。這座英雄的古城威名遠揚。元朝末年,著名的紅巾起義軍在這裏大破元軍,奪取安慶。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安慶作為太平軍的重要基地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雄的太平軍將士們在這裏進行了四次英勇的保衛戰。

他們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革命精神,一直在人們中間廣為傳頌。從1662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的將近三百年間,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的省會。這片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的神奇土地,19世紀末年,又造就了一位聞名海內外的無產階級英雄人物---陳延年。

陳延年,又名遐延,化名林木、陳東,筆名年、人等,1898年誕生於安慶市南水關舊居,祖籍安徽懷寧縣。他的父親,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

陳家世代書香。陳延年的祖父陳衍中,字豪五,優廩貢生,一生以教書為生,在1881年他的兒子陳獨秀兩歲時,因病去世。陳衍中病逝後,陳獨秀便過繼給叔父陳衍庶為嗣子。陳衍庶,字昔凡,清光緒元年的恩科舉人,曾在奉天(今遼家族原本貧寒,陳昔凡做官之後,家境逐漸富裕,但封建禮教甚嚴。陳獨秀長大後,由母親作主,與霍丘縣副將高登科的長女高曉嵐結婚。高氏共生子女五人:延年居長,二妹玉瑩,三弟喬年,四妹早夭,五弟鬆年。

陳延年來到人世間的時候,中華民族正麵臨亡國滅種的苦難深淵。父親陳獨秀年輕時即接受西方民主主義的影響,背叛了自己的封建家庭,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在家時間甚少,而母親高氏長期受封建家庭熏陶,從未受過現代文化教育,夫妻之間感情很不融洽。1910年,陳獨秀與曾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熱愛文學、思想趨新的小姨高君曼同居。家庭生活的不幸,給延年的幼小心靈投下了重重陰影,同時,也促使童年的延年更早更多地探討社會和人生的真諦,激勵他發憤向上的求知欲望。

延年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主要是在故鄉安慶度過的。6歲時,延年入私塾讀書。他自幼天資凡先生指定的書,他都很快就背得爛熟,師友們都常誇他能"過目成誦"。他經常想方設法找書來讀。當時,他們的鄰居中有一個名叫汪洋的老先生,家中藏書很多,延年就經常到他家去借。幾年下來,他就讀了許多經史典籍,並且寫得一手好文章。私塾老先生看過他的文章後,慨歎說:"可惜現在科舉廢了,不然,延年將來定能進翰林院"。12歲起,延年先後就讀於安慶尚誌小學和全皖中學,接觸到了近代西方科學知識,眼界為之大開,思想為之一振。

這時候,中國正處於社會大變革的前夜,延年的幼小心靈也受到了革命風暴的洗禮。1907-1908年之間,安慶發生了兩次反抗清朝的革命。一次是1907年7月6日,革命黨人徐錫麟率巡警學堂學生起義,擊斃安徽巡撫恩銘,攻占軍械所,激戰四小時,後失敗被俘,當晚英勇就義;一次是1908年11月,熊成基乘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的機會,率部起義,進攻安慶北門,激極大地震撼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激發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給少年延年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學期間,陳延年閱讀了許多中國曆史典籍,從曆史上的英烈傳記中受到極大的啟迪和教育,特別是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愛國壯舉,深深地激勵著這個少年的心靈。與此同時,延年還經常到迎江寺等風景名勝遊玩,祖國的壯美河山和家鄉的秀麗景色,無時無刻地陶冶著他的愛國情操。曾是革命黨人的迎江寺主持月霞和尚,經常給延年談古論今,品評人物,使延年受到不少啟發。元末紅巾起義軍大破元軍,攻占安慶的勝利號角,經常在延年的耳際回蕩;太平天國英雄們與清軍浴血奮戰,誓死保衛安慶的悲壯場麵,時時在延年的眼前浮現。愛國誌士們拋頭顱,灑熱血,一往無前的英雄事跡,使延年感動得多少次留下了激動的淚。他決心以他們為榜樣,不怕殺頭坐牢,不惜流血犧牲,做一番改造社會,造福人民的轟轟烈烈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