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蔡和森的故事(1)(1 / 3)

蔡和森1895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永豐鎮。早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18年4月和毛澤東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1920年初抵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10月回國。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黨中央從事黨的理論宣傳工作。1922年5月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1922年至1925年長期主編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並先後發表大量文章,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1924年3月當選為中共北京區委委員。1925年5月參與組織和領導了五卅運動。

10月受黨中央委托,去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屆執委會第六次擴大會議,會後作為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留駐蘇聯,1927年4月回國。1928年底,作為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赴莫斯科。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曾任中央宣傳部部長、代理中央秘書長。1931年初從莫斯科回到上海,不久奉命去香港指導中共廣東省委的工作,同年6月因叛徒出賣被捕,隨即被引渡到廣州。8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家世

辛亥革命以後,當時在湖南省會長沙有兩個為進步學生極力推崇的年輕人,他們是毛澤東和蔡和森。大家傳頌著他們許多動人的故事,熱烈擁戴他們為學生的領袖。

蔡和森,原號和仙,名澤鷹,字潤寰,祖籍在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縣)。蔡家世代以經營"永豐辣醬"出名。祖父蔡壽菘,早年考過秀才未中,曾在曾國藩的湘軍中任職,後被遣散回家,仍以經營"永豐辣醬"為業,生活頗為富裕。父親蔡蓉峰承業後,因不善經營,家業不斷衰落。

1890年,他把鋪麵租給別人,自己帶著妻子前往上海,在江南製造總局謀得了一個小職位。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就出生在這裏。

蔡和森的母親葛蘭英,後改名葛健豪。她出身名門,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對蔡和森的一生影響很大。葛健豪生有三男三女,蔡和森是她第五個孩子,第六個是蔡暢。

1899年,蔡和森四歲時,隨母親從上海回到了湖南老家。不久,父親也離職返鄉,全家定居在永豐。因父親不事生產,生活日益艱難。蔡和森十三歲時,便被送到永豐他堂兄開的"蔡廣祥"

店當學徒。進店以後,堂兄對他並無照顧,店裏的重活都叫他幹。蔡和森從小患有哮喘病,體質很弱。他每天早晚開鋪關店,舉不動沉重的鋪板,東倒西歪,有時摔倒在地,常常遭到店主的嗬斥怒罵。當學徒還要替老板娘幹家務活,有時因疲勞過度,稍一打盹,便遭鞭打。這種苦難的學徒生涯,使蔡和森在內心裏產生了對舊社會的憎恨,埋下了強烈的反抗種子。三年學徒期一滿,他不願再呆下去,打起鋪蓋卷,便離開了"蔡廣祥"店。

求學

蔡和森為了探求真正的生活道路,在學徒期間,他就偷著自學了一些文化基礎知識。離開"蔡廣祥"店後,他迫切要求上學,認為隻有讀書才能不受人欺壓。可是,家庭經濟困難,供不起他的學費。後來在母親的支持下,變賣了一些家產,已經十六歲的蔡和森才進了永豐國民初等小學讀書。有的同學看他年齡大,便譏笑他為"太學生",但他毫不介意,一笑了之。由於他學習用功刻苦,一個學期後就跳級考入了雙峰高等小學。

進入高等小學後,他讀書更加勤奮,閱讀範圍更加廣泛。他除了學好學校開設的各門功課外,還很注意學習時事和政治,關心國家大事。他的求學不隻是追求書本知識,而是根據書本上所闡述的"道理",聯係自己所接觸的社會生活,去思考和認識問題。他把國家的興亡、人民的疾苦時刻記在心裏。他的寫作也深得老師和同學的讚賞。他從少年時代養成的這種勤閱讀、勤思考、勤寫作的習慣,為他以後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以及撰寫有關革命鬥爭的大量著述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蔡和森開始懂得隻有革命才有出路,為革命追求真理的欲望也隨之迫切了。1913年初,他在高等小學讀過一年書後,就離開家鄉,進省城長沙考入了湖南鐵路專門學校。這年秋天,改名蔡林彬,轉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裏,他與毛澤東相識,結為誌同道合的摯友。在進步老師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的引導下,他們以極濃厚的興趣鑽研文學、哲學、曆史;同時又深切關注著社會問題,思考著如何挽救危難的中國。

1915年夏天,蔡和森已在省立一師求學兩年,他感到一師的課程太雜、太淺,不能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便於同年秋離開一師,轉入了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專修科文藝部乙班。蔡和森來到高等師範後,讀書用功之勤、精力之專,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除認真鑽研學校規定的功課外,還經常到圖書館博覽群書。1917年6月,蔡和森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湖南高等師範學校,他為了繼續同在省城求學的毛澤東等探討人生和救國的道路,把全家都搬進省城,先住在嶽麓山下的飲馬堂,不久遷居癎灣鎮的劉家台子。他在這裏除刻苦自學外,還特別重視接觸社會,接觸實際。他經常同毛澤東等利用假日漫遊農村,了解民情。他們把這種做法叫"讀無字書",目的是考察和學習社會,彌補書本知識的不足,從中獲得更多的真才實學。毛澤東和蔡和森兩人一道從劉家台子出發,徒步在洞庭湖附近的農村,作了一次為時半月的"遊學",先後到過湘陰、嶽陽、平江、瀏陽等縣t了解社會風俗,特別是農民的政治、經濟狀況。蔡和森回到家裏之後,向母親、妹妹概述了這次經曆,深有感受地說:"我們見人說話,遇事幫忙,獲得農民的歡迎,得到了不少教益。看來,天下貧苦農民是一家,隻要樂於助人,走遍天下也不難啊!"他們還經常在一起研究學問,暢談國事。後來,蔡和森的家便成了這班具有遠大誌向青年聚會的場所。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討論,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感覺:國家要改造,自已要進步,非集合同誌、組織一個團體不可。於是,一個"以革新技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盼新民學會,於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家居住的劉家台子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