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津鐵路
台灣鐵路建設稍見成效,朝中的頑固派再次對李鴻章和鐵路建設發起攻擊。中法一戰,使清政府意識到鐵路對調運兵馬、輸送糧餉的重要性。左宗棠旗幟鮮明地讚同修築鐵路,以保邊疆安全。醇親王奕譞就鐵路沒有提早修建公開自責:“我聽慣了陳舊的言論,一直對鐵路持有偏見,經中法一戰,才明白局外空談和實際操作截然不同!”清政府決心大力發展海防和陸防,前者是建水師,後者是修鐵路。海軍衙門兼管海軍和鐵路事宜。
1887年,唐胥鐵路延伸到蘆台,改名唐蘆鐵路,總長65公裏,僅費白銀十餘萬兩。李鴻章和奕譞商量,將這條鐵路延伸至天津,取名唐津鐵路,或津沽鐵路。李鴻章並未按原來的南北各兩條鐵路幹線的藍圖修築鐵路,主要考慮到三個方麵:一是整體計劃耗費巨大,國家無力承擔;二是中國鐵路建設處於起步階段,選定路線、籌劃組織等均不成熟;三是津沽鐵路在直隸境內,屬李鴻章的轄區,阻力較小。醇親王認為大沽口距離山海關五百餘裏,道路難行,南北防營相距遙遠,難以援應,修築鐵路對海防非常有利。李鴻章和奕譞的提議得到清廷批準。
修築鐵路采取官督商辦的企業形式。李鴻章製定了“收天下之財為己用”的方針,形式上模仿西方資本主義股份公司,招商入股,設商總、商董為商人代表。經營原則為官方總其成,商人自負盈虧。李鴻章將鐵路從煤礦中分離出來,組建開平鐵路公司。隨後將開平鐵路公司改組為中國鐵路公司,以周馥為督辦,伍廷芳、吳熾昌為正、副總辦。同時增股銀一百萬兩,招商集股一萬股,每股一百兩。這一計劃出台後,前來認購的商人寥寥無幾。周馥、伍廷芳等人多方奔走,才招到十萬兩股金。李鴻章無奈,隻好舉借洋債。除從天津海防支應局撥款十六萬兩外,向英國怡和洋行借款六十三萬七千兩,向德國華泰銀行借款四十三萬九千餘兩。一年後,唐津鐵路全線竣工,與唐蘆鐵路相連共長130公裏。從天津到唐山僅需一個半時辰。
第二次大討論
商人們逐漸認識到國內興修鐵路乃大勢所趨。廣東商人陳承德向海軍衙門申請承建天津至通州一線的鐵路。李鴻章和奕譞決定公開招募商人入股。不久,上海的報紙刊出中國鐵路公司建造津通鐵路招商集股的廣告。
朝中的保守官僚看到報紙上的廣告,決定不再沉默。他們一呼百應,展開對洋務派和李鴻章的聲討。第二次大論戰爆發。同第一次論戰相比,這次雙方均是有備而來。反對派主要成員有:內閣學士文治、戶部尚書翁同龢、國子監祭酒盛昱、禮部尚書奎潤、戶部給事中洪良品、倉場侍郎遊百川、山西道監察禦史屠仁守、河南道監察禦史史餘沅等;讚同派主要成員是:李鴻章、醇親王奕譞、兩江總督劉坤一、台灣巡撫劉銘傳、署理江蘇巡撫黃彭年等。雙方論戰的焦點之一:修建鐵路是否為外敵入侵打開方便之門?
反對派:鐵路一開,天津至北京一線暢通無阻,等於門戶洞開。李鴻章稱修建鐵路是為防禦敵人,我們認為反倒是引狼入室,其居心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