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在盛宣懷接管以前就雇有一些洋技師,他自己在辦理其他洋務的經曆中也認識到聘請洋技師是十分必要的,可問題在於局裏原來的洋技師多而且濫,分工不明,約束不嚴,極難管理。盛宣懷當上督辦後,拿這些人開刀整頓局裏的風氣。比方說他查出總大車羅貝一點本事也沒有,就派尉霞當總大車,而且還兼任船主,一人負責兩份工作。盛宣懷沒有因為尉霞是老外給他麵子,規定他同樣有幾個月的考察期,考察期間隻給工錢,不簽合同,如果考察不合格,立即開除出局!一旦通過考察,盛宣懷就給予外員同樣的信任。有人說許多人對尉霞有微詞,盛宣懷不以為然:“好多事務都由尉霞一人調動,沒有流言倒奇怪了!”盛宣懷還規定洋人不準飲酒,如果發現醉鬼立即開除。經過他的調教,招商局的洋員數量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每年節省下來的洋工資就近萬兩!
在盛宣懷和李鴻章的努力下,輪船招商局不但還清了洋債,而且還清了國債。可好日子沒過幾天,危機又來了,以前和太古、怡和兩個老對手所簽的齊價合同到期。本應談判續約,太古、怡和卻毫無誠意,並聯合起來展開了跌價競爭,排擠招商局。盛宣懷製定了“對外表現出姑且與他們應酬的樣子,內部則抓緊招攬客貨生意,準備同他們決鬥到底”的戰略方針。
太古首先在漢口展開攻勢,運費從七八折降到五六折,接著是三四折,最後竟跌到一折、五厘的低度!怡和也不甘示弱,跟著跌到了一折。如此優惠的價格簡直樂瘋了客戶,他們蜂擁而至太古、怡和去運輸貨物,招商局的門庭登時冷落下來。盛宣懷麵對壓力鎮靜分析了各方麵的情況,認為不可能所有的業務都跑到太古、怡和,總會有因航線不合適等原因的客戶到我們這裏來,招商局的折扣隻打到三點五到四折,隻要有生意來,我們就座看太古的一折、半折能堅持到什麼時候。他還注意到太古和怡和之間不是鐵板一塊,太古一直就看不起怡和,而怡和負氣對太古不能相讓。盛宣懷決定利用二者之間的矛盾,聯合怡和對付太古。他始終堅信,做生意以贏利為主,沒有哪一家公司會離開“利”空談“義”。太古的折扣以排擠招商局為主,談不上贏利,絕對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他總結商戰的經驗說:“能戰然後能守,能守然後能和,沒有不能戰不能守就和的道理。古人說得好,隻有勢均力敵才有和談的基礎,如果我們事事遷就,委曲求全以求和好,他們見我們底虛了,必定要提出許多非分要求,那樣我們就勢必吃虧才能求得和議。”
最後的結果是太古、怡和坐到了談判桌前,與招商局再一次簽訂齊價合同。齊價合同簽訂後,招商局的贏利猛增了二十多倍,以後更是逐年穩步上升。輪船招商局經過官商的共同維持、李鴻章和盛宣懷的共同努力,終於在自己的國家站穩了腳跟,和外國輪船公司爭利了,這正是李鴻章開辦民用企業的目的。
李鴻章對盛宣懷的工作很滿意,然而他更滿意的還是自己首創的“官督商辦”企業形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