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輪船招商局(1)(1 / 2)

籌議招商局

輪船招商局是李鴻章最早著手創辦的官督商辦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早期各類工礦交通企業中規模最大和最早引進西方技術和管理方式的民用企業。

關於創辦輪船招商局的提議,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就已經開始。時任道員的許道身和受了外國教育的容閎等首先提出方案,主張采用西方輪船業的經營模式,一方麵運輸漕糧,一方麵承攬客運。時中國沿江沿海的航運市場都被外國的輪船公司侵占,傳統航運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形勢非常嚴峻。李鴻章十分重視此項提議,下令天津海關委員林立誌聯合眾多不得不搭雇外洋船隻的商人,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製訂出興辦輪船企業的具體章程。商人們很快擬好輪船章程九條。李鴻章手中有了具體的方案,立刻告知兩江總督曾國藩。曾國藩同時也傳令下去,要求辦理江南輪船操練事宜。前福建台灣道吳大廷奉命籌議輪船招商局租賃事宜,經過縝密的調查研究,吳大廷在分遞南北洋大臣的谘文中,提出辦理輪船招商局有“五難”,分別是招商難、設埠難、保險難、攬載難和用人難。解決的具體辦法一是允準商人兼運漕糧,二是收取廉價租金,三是批準轉運煤鐵,後附各項詳細的優惠條件。吳大廷認為隻有保證這些要求,才能把興辦輪船招商局之事落到實處。李鴻章接到此谘文詳細批閱,分別對“五難”的實際困難作出批示。如對“招商難”的情形,他認為應該物色商人們深信不疑的官吏來籌辦此事,使其成為領袖,給予他足夠的權力,真正達到“官為之倡”,“而勿繩以官法”的目的。他在麵見天津海關道盛宣懷時,還特意囑咐他另行草擬一個章程,對輪船招商局之事作進一步的推敲斟酌。

在籌議過程中,李鴻章深感僅僅製訂章程無濟於事,必須將其落到實處,著手試辦。如不趁熱打鐵,恐怕以後就沒有創辦之機了。當時主辦漕糧海運的是以廣東商人為主的沙船幫,辦漕之餘,還兼貨運客運業務。開埠以後,洋人輪船公司對沙船幫造成直接的劇烈衝擊,李鴻章試辦輪船招商局則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1872年7月,李鴻章乘驗收海運漕糧之際,會見了沙船幫頭麵人物、經辦浙江海運多年的候補知府朱其昂及其弟朱其詔等人。酒席之上群情激奮,當即製訂了輪船招商章程二十條,擬借撥北洋軍餉二十萬兩白銀,由朱其昂在10月份回到上海後設立招商局。

曲折經營

1873年1月,輪船招商局正式獲準設立,朱其昂任總辦,官督商辦,經營江浙漕糧運輸及各種客貨生意,既辦公又辦私,既運貨又載人。眼看著輪船招商局一步步走上了正軌,李鴻章心裏又欣慰又擔心,欣慰的是自己又一個傑作問世了,擔心的是它會不會像其他洋務企業那樣多災多難。果然,開張不到半年,問題出現了。

問題出在總辦朱其昂身上。朱其昂熟悉漕運業務,卻對兜攬生意、運貨載客一竅不通,加上他用人不當,濫用權力,商股沒有招足,輪船招商局隨時都有陷入困境的可能。李鴻章采納孫士達、盛宣懷的建議,任用英國怡和洋行買辦唐廷樞為總辦,寶順洋行買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辦理招商局事務。朱其昂代表官方主管漕運,唐廷樞和徐潤代表商人負責招攬生意和商人入股事宜,誰也不代表的盛宣懷則既過問生意,又過問漕運,拉攏協調兩邊的關係,成了李鴻章的代言人。

唐廷樞和徐潤不光是招商局資本的經營者,更是局內主要資本的所有者。二人傾盡全力,將在商界打拚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在社會各界的聲望全用在了對輪船招商局的管理經營上。招商局的股金和業務蒸蒸日上,李鴻章又舒了一口氣。

官督商辦這個東西,可以說是李鴻章的專利,它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官有官的職責,商有商的任務,官商配合,公私都受益。可實際上官和商不但不大可能密切配合,而且矛盾重重,對立日趨尖銳。唐廷樞和徐潤在加入輪船招商局之前就知道“朝中有人好做官,局中有官難辦事”,官權太重,弄得商人們什麼也幹不成。所以他們在建局的章程中就要求規定:所有管理人員應當盡量精簡,不得機構龐大、人浮於事,也請官府免派委員!李鴻章說:好!一切都由你們自己做主,盈虧也和官方沒有關係。所以有人向他推薦某人到輪船招商局管事的時候,他一口回絕,說:“招商局本沒有委員,又沒有薪水,你叫我把他安排在什麼位置上?”李鴻章自己堅決執行章程,招商局內部卻總是私自進人。招商局的大宗業務來自對官方漕糧的運輸,賺了官家的錢,官方推薦一個人來,實是難以拒絕,管理漕務的官員推薦來的人,更不能抗拒,不但不能抗拒,還得安排又輕鬆又高薪的位子。這讓招商局苦不堪言。而唐廷樞和徐潤也有三四個要好的朋友,七八個姑姨叔舅,十來個鄉裏鄉親,求到頭上,不能不給個麵子。這樣,招商局還是個擴大了的“親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