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另兩位愛將劉銘傳和劉秉璋,也是痞子氣很足的人物。劉銘傳最初成名即緣於其十八歲時意氣用事殺了本族家長。李鴻章從心底裏喜歡他們的這股痞子氣。他給他們官做,給他們錢花,給他們名譽和地位,同時對他們處處回護。邁入官場後,這些人還是匪氣不消,經常做出不合官場規矩之舉:一會兒把這個縣令亂棍打死;一會兒又對那個道台施以笞刑……某日,一道台向李鴻章哭訴:“大清二百多年,從未聞說有鞭打道員之事!”李鴻章淡淡一笑:“官場上是沒有,我們現在卻身處軍中,當然按軍法從事,軍法中是打得的!”李鴻章公開對部下宣稱:“一切小錯都不用過問,一切大錯都由我李鴻章承擔!”
遣散常勝軍
李鴻章在半年之內,同太平軍連接三次硬仗,取得了三戰三捷!這三次勝利使李鴻章不僅在上海站穩了腳跟,也為他贏得了創建淮軍的信心。
這三次勝利均非輕易獲取,每次戰役都險象環生、充滿變數,李鴻章和他的淮軍在戰火中得到了考驗和磨煉。第一次新橋之戰,雙方展開了艱苦的拉鋸戰,傷亡慘重。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上海地區發生了嚴重的瘟疫。英軍死亡率為10%,淮軍的狀況更加不妙,70%左右的士兵都染上了瘟疫。李鴻章在書信中向友人道出個中的無限憂思:“從夏到秋,淮軍一直奔命作戰於疲累之中,如今又患上瘟疫,成百上千將士不治而亡,所剩兵丁十有六七臥病呻吟。這樣下去,淮軍精華喪失殆盡,我已經做好親臨戰場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準備。淮軍一旦覆沒,我李鴻章決不做生還之想!”正當李鴻章一籌莫展時,幸運之神又一次眷顧他,太平天國主將、忠王李秀成突然宣布退兵。李秀成此時接到天王洪秀全命令,要求其即刻回師拱衛天京,同時太平軍中也開始流行瘟疫。淮軍在堅持中取得了保衛上海戰事的勝利。李鴻章立即興奮地給曾國藩寫信彙報,他似乎忘記了戰爭的艱苦,得意地對老師說:“這次勝利後,我淮軍可以自立,洋人也為我所震懾。鴻章也敢學著打仗了!”曾國藩接到捷報後深為學生感到高興,但同時告誡李鴻章:取勝固然可喜,然古訓有雲:慶祝勝利要像舉辦喪禮一樣,尤其不可得意忘形。此外對待洋人一定要謙卑,千萬不要說什麼我軍精銳,不需洋人幫助的話。最後他鄭重地囑咐李鴻章,你心中有一分驕傲,士卒口中就有十分的囂張!雙方第三次戰事——四江口之戰,是太平軍最後一次光顧上海。此役過後,李秀成再也無力東顧。經過這三次戰鬥,李鴻章的實戰能力大為提高,軍事指揮才能日趨成熟。李鴻章還認識到,上海保衛戰的勝利,主要得益於淮軍配備了先進的武器彈藥,使淮軍能夠在關鍵時刻轉敗為勝。
自大輕傲的李鴻章有一個優點,即能夠因地製宜、隨時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打退太平軍後,李鴻章牢記曾國藩警示之語,絲毫不敢懈怠,立即著手整頓淮軍。李鴻章對自己招募的“叫花子兵”和“痞子將領”非常得意,對外宣稱:“鄙人的淮軍土是土氣了一點,但最能打仗!”李鴻章整頓淮軍主要集中於武器裝備。他不惜血本,將淮軍舊式兵器全部棄置,一律改裝為新式洋槍和劈山炮,每哨配備6個洋槍小隊和2個劈山炮小隊。於是,淮軍鳥槍換炮,在武器裝備上大大超越曾國藩的湘軍。淮軍隊伍也得到迅速擴充,由原先的13營增至79營。淮軍的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最高統帥李鴻章因戰功升任江蘇巡撫,逐步裁撤駐守上海的綠營兵,代之以初具規模的淮軍。這樣,李鴻章在上海實行有效控製的最後障礙隻剩下不肯安分的洋人。英國人華爾率領的洋槍隊,在李鴻章初至上海時確實出力不少。但正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當淮軍更換新式武器後,洋槍隊就越來越成為李鴻章的眼中釘、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