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1 / 3)

禮儀,作為在人類曆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並積澱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禮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禮儀文化傳統。春秋末期孔子就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學習禮儀,就不能立身於社會。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禮論》)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睟風·相鼠》中也這樣寫道:“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意思是說,看那老鼠還披著一張皮呢,人怎麼能沒有禮儀?人如果不講禮儀,不趕快去死還等什麼!可見,一個人不能不懂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的標誌,是一個人道德水準、整體素質的外在表現。

教師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禮儀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隻有摒棄那些不合身份的穿戴,不拘小節的言行,才能樹立教師的威信,才能教育和影響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第一節)禮儀的概念

禮儀是人類社會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它屬於道德體係中的社會公德範疇,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並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形式固定下來。

禮儀分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部分。

禮貌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友善、得體的氣度與風範。禮貌體現著一個人的基本品質,它是一個人道德修養、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的體現。

禮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問候、祝願等所慣用的規則和形式,如鞠躬、握手、擁抱、獻花等。禮節是禮貌在語言、行為、儀態等方麵的具體體現。

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飾、姿態等。儀表不隻是外表的修飾,而且是一個人精神麵貌、內在素質的表現。

儀式是指在較大或較鄭重場合舉行的程序化、規範化的活動。其包括在禮遇規格、禮賓秩序等方麵應遵循的禮貌禮節規則。

總之,禮儀是社會人際關係中,用以溝通思想、交流感情、表達心意、促進了解的一種形式,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和聯係紐帶。

(第二節)禮儀的特征

學習與運用禮儀,有必要了解它的一些主要特征。這樣做,有助於深化對禮儀的認識,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禮儀實踐服務。

一、規範性

禮儀是一種規範。禮儀規範的形成,是對人們在社會交往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定禮儀關係的概括和反映。這就是說,一方麵,禮儀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的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所提出的要求。這種要求是人們在長期反複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並通過某種風俗、習慣和傳統的方式固定下來;另一方麵,它又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對這種社會要求和生活實踐的認識,通過一定社會的思想家們把這種要求和認識集中概括出來,見之於人們的生活實踐,使其形成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這種行為準則,不斷支配或控製人們的交往行為。如果人們能夠自覺地按照這種準則去行動,那就是符合禮儀要求的;在行動中違反這種準則,就是失禮的,所以,規範性是禮儀的一個極重要的特性。

二、繼承性

禮儀是人類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維護正常生活秩序的經驗結晶,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所以它能夠世代相傳繼承下來。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向來以“知書識禮”作為自己的傳統美德,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然我們所說的禮儀的曆史繼承性,不是把過去的陳規舊俗一成不變地照抄照搬下來,並以此規範今天人們的行為,而是要在其世代相傳的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發展變化。作為傳統禮儀,有的已經消失,有的發生了變異,有的保存下來,融入了現代禮儀之中,成為今天人們處世行事的規矩和習慣。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禮儀規範,是對以往人類文明行為準則中積極和進步因素的繼承和發展,它表現為人們之間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新型關係。

三、地域性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由於各地區、各民族文化與習俗存在差異,各地區、各民族的禮儀因而也就存在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地域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生息地域、經濟活動方式、風俗文化和心理素質,所以也便有體現本民族心理、文化和習慣的禮儀。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文化和社會風尚。

比如出國訪問,外國友人喜歡送小禮物。如果帶有包裝的話,一定要當麵打開來看,這是規範的做法,是表示重視、表示喜歡;要是不當麵打開看的話,會被視為對對方的侮辱。然而,在我們中國,卻要在客人走後才能打開人家贈送的禮物,如果當客人麵打開,便是不懂禮貌的。這便是禮儀的民族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