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醫學倫理學俯瞰(一)(1 / 3)

21世紀醫療活動的文明標誌是走向科學化、規範化。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醫學倫理學對規範醫療行為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醫學倫理學

(一)醫學倫理學的定義

醫學倫理學是運用倫理學原理研究和解決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相互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一門學科。

(二)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對象

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四個方麵:

1.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係,即:醫患關係。這是在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最大量、最首要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否協調、和諧,直接關係到醫療質量和正常的醫療秩序乃至精神文明建設。

2.醫務人員相互之間的關係,即:醫際關係。它包括醫生之間、醫護人員之間、醫技人員之間及醫護技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之間的關係等,他們之間是否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也將直接影響醫療質量和醫療活動的正常開展。

3.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十分密切。尤其在當前深化衛生體製改革中,醫務人員對許多問題的處理不僅需要考慮患者利益,而且還需要顧及到他人、後代以及對社會的責任等。諸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區域衛生規劃、計劃生育及新生兒嚴重缺陷的處理……如果不從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就很難確定醫務人員的行為是否真正符合道德規範。

4.醫務人員與醫學科學技術發展之間的關係甚為密切。特別是隨著當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和許多新技術、新方法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給社會帶來了一係列道德難題,如:人體實驗、基因診治、器官移植等,都涉及到醫務人員醫學倫理觀。因此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應當成為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

(三)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內容

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十分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

1.醫德的基本理論。包括醫德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醫德的本質、特點及社會作用。

2.醫德的基本規範。包括臨床醫療實踐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則、規範及不同領域中的醫德規範或具體要求。

3.醫德的基本實踐。包括醫德教育、醫德修養和醫德評價等。

4.醫德麵臨的難題。是指在實現新的醫德觀念和實施新技術中產生的難以解決的倫理問題,對此要給予認真的研究和解答。

(四)醫學倫理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醫學倫理學形成、發展中大體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醫德學階段

古代中國、古希臘、古印度、中世紀阿拉伯的醫學倫理學都屬於醫德學,主要指“醫生道德學”,是以個體醫業為主體的醫患關係為重點的職業道德。醫德學包括職業戒條,如散見於我國古代《內經》、《大醫習業》、《大醫精誠》、《醫家五戒十要》等著作中,古代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古印度的《羅迦集》和《妙聞集》、中世紀阿拉伯醫學中的《邁蒙尼提斯禱文》等,他們反映了醫生的美德和職責、義務,由於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理論體係,因此還稱不上是一門科學,隻屬於醫學倫理學的初創階段。

2.近、現代醫學倫理學階段

近、現代醫學倫理學是在醫德學的階段基礎上發展、完善而來的。可以以l803年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哲學家托馬斯·帕茨瓦爾的《醫學倫理學》一書出版為標誌。在這本書中,作者首次提出了醫學倫理的概念,並認為“職業倫理學是‘人性的知識’與‘廣泛的道德責任’之間的綜合”。他還認為,“醫學倫理學的一般體係是使無論是官方正式的行為還是醫學領域之間相互的交往都受文雅和正直原則所指導”。當時的醫學已發展成為一種集體和社會事業,它研究的醫患關係已不限於醫生和病人之間,而是以醫生為主體的人群和以病人為中心的群體之間的關係,同時也研究醫學團體與社會的關係。

20世紀20年代,美國藥理學教授萊克認為“真正的醫學倫理學是基於倫理學理論並處理醫患之間、i醫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1932年中國外科醫生宋國賓編著的、由著名醫學教育家顏福慶作序的《醫業倫理學》問世,主要論述:。醫師人格、醫師與病人、醫師與同道、醫師與社會,是中國第一部。醫學倫理學專

醫療行為與人文精神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醫學倫理學教材、專著不斷湧現,普遍認為醫學倫理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既是規範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又是理論醫學的組成部分。

3.生命倫理學階段

生命倫理學是近、現代醫學倫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它不僅研究並回答了由醫學科學高度發展而引發的醫德難題,而且將視野從醫療衛生領域擴大到整個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於20世紀60年代末形成於美國。1971年,美國波特(Potter)在《生命倫理學:通過未來的橋梁》一書中首次使用了“生命倫理”一詞,並將其定義為:用生命科學來改善生命的質量,是“爭取生存的科學”。他把應用科學和倫理學混為一談了。l978年,美國肯尼迪生命倫理學研究所編寫的《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給生命倫理學下的定義較為科學:是“根據道德價值和原則對生命科學和衛生保健領域內的人類行為進行係統研究”的科學,它的具體內容包括:衛生事業提出的倫理學問題、生物醫學和行為的研究、醫學麵臨廣泛的社會問題、醫學高技術中的醫德難題、提高改善生命質量和人的發展潛力等。這標誌著醫學倫理學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逐步麵臨西方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的挑戰,遇到了安樂死、臨終關懷、生殖技術、器官移植、新生兒嚴重缺陷的處理、人體實驗等大量社會、倫理、法律等問題,醫學倫理學被推到了社會發展前沿,幾乎與發達國揭現正遇到的倫理問題處於同步狀態,這標誌

著我國當代醫學倫理學已經進入了生命倫理學發展的新階段。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體係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體係直接來源於倫理學理論兩大體係:義務論和目的論。

(一)義務論

義務論倫理學認為,一個行為之所以認為在道德上是善的,是由於行為本身的特征,而不是由於它的效果好。諸如:“美德是它本身的酬報“和“哪怕天塌下來,也要履行正義”等。西方闡明義務論學說的哲學家是德國的康德。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義輕利,強調對他人和社會盡義務、責任。義務論倫理思想反映在醫學倫理學上醫務人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對病人的人道精神上,即:由義務論派生出美德思想和人道思想。美德是內在精神,人道是外在表現。

1.美德思想

美德通常是指人的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上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係列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美德思想對醫務人員來說是體現在醫德品質上既仁慈、誠實、審慎、公正、進取和廉潔等多方麵。從《希波拉底誓言》到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和陳實功的《醫家五戒十要》,乃至今天我們所倡導的醫務人員行為規範,其實質都是體現了醫學美德思想,要求醫務人員具備“天使”般的美德。

2.人道思想

人道思想即人道主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人道主義指文藝複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一種思想和文化活動;廣義人道主義泛指維護人的尊嚴、權利和自由,重視人的價值和思想。醫學人道主義屬於廣義的人道主義範疇,它的核心內容是同情、關心、愛護病人,平等負責地對待病人;突出地表現在三個方麵:①尊重病人的生命;②尊重病人的人格;③尊重病人平等的醫療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