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將不如激將
下屬在麵對一項困難較大的任務的時候,往往都不願意去接受。這時候很多領導就可能運用自己的權利強行安排下去,或者對下屬許以厚利誘導下屬,或者恩威並施迫使下屬去接受。這些都是領導的方法,但是絕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激將法。
《三國演義》三十四回孫權接到曹操挑戰後,與諸葛亮的一段對話:
權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權曰:“莫非詐乎?”孔明曰:“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隻做不見。權曰:“曹操部下戰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權曰:“今曹操平了荊、楚,複有遠圖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權曰:“若彼有吞並之意,戰與不戰,請足下為我一決。”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將軍不肯聽從。”權曰:“願聞高論。”孔明曰:“向者宇內大亂,故將軍起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按兵束甲,北麵而事之?”權未及答。孔明又曰:“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這段對話發生在諸葛亮到東吳謀求孫劉聯合,而孫權還沒有決定是否與曹操作戰的時候,諸葛亮的目的當然是讓孫權出戰。可是諸葛亮認識到孫權顧慮很深,勸解不如刺激更有效果,所以就采用了激將法。他先誇張地說曹操勢力強大,然後勸孫權投降,之後又拋出了劉備能夠守義守節的言論,讓孫權感到十分羞憤,最後做出了與曹操決一死戰的決斷。
諸葛亮雖然不是孫權的領導,但是他的激將法完全可以為廣大領導所用。其實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經多次使用激將法,而且能夠因人因事的不同而變化,運用地恰到好處。下麵就以諸葛亮的激將故事為例,介紹幾種激將的方法。
——正麵刺激
正麵刺激就是當麵指出下屬的不足並將之放大,刺激他的自尊心,使之產生為自己正名的強烈願望。《三國演義》七十回魏國大將張郃率兵攻打葭萌關,諸葛亮本想派老將黃忠出戰,可是當黃忠請戰的時候,諸葛亮卻說:“漢升雖勇猛,可是現在已經年過七旬,恐怕不是張郃的對手。”黃忠激動地說:“我雖老,但是兩臂還能開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氣,難道還不足以打敗一個小小的張郃嗎!”說罷,還當場施展刀法,拉折硬弓。這時候諸葛亮才派他出戰,最後一舉擊潰張郃。之後黃忠請戰襲取定軍山,諸葛亮又說道:“夏侯淵有勇有謀,是一個將才,不是張郃能比得了的,我看我還是得到荊州請關羽回來。”這又一次刺激了黃忠,黃忠便執意要去,最終斬殺了夏侯淵,奪取了定軍山。
——旁敲側“激”
這種方法是當下屬麵故意抬高其他人,那麼言外之意就是說在座的下屬沒本事,下屬當然感到不服氣,從而激發其接受任務的願望。《三國演義》六十五回馬超攻打葭萌關,諸葛亮知道馬超英勇,軍中隻有張飛能夠抵擋,但是他卻當著眾將的麵與劉備商議:“馬超很厲害,必須派人到荊州請關羽回來才能抵擋啊!”張飛聽到後說:“軍師怎麼能小瞧我呢?”諸葛亮說:“馬超很厲害的,當年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我看就是請關羽回來也未必是他對手。”張飛很憤怒地說:“我現在就去,要是打不過馬超,甘願受到軍法。”於是和馬超大戰了三百回合。
——半勸半激
這種方法是說在交代任務的時候,既要激發下屬的鬥誌,又要提醒下屬可能遇到的困難。《三國演義》五十三回諸葛亮要派關羽去攻打長沙,便說道:“先前趙雲攻打桂陽、張飛攻打武陵,都帶了三千人馬。但是長沙城中有一員大將,叫黃忠,雖然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所以關將軍這次去,需要多帶些人馬。”關羽聽後說道:“一個老兵,有什麼值得說的?我根本不用三千人,隻帶著我本部的五百士兵就夠了。”諸葛亮這次一麵激發關羽,一麵告知關羽要小心黃忠。
巧妙化解下屬之間的矛盾
對於領導來說,所有的下屬都應該為自己所用,所以領導對下屬就不應當厚此薄彼,而應當一視同仁。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下屬之間發生矛盾,領導就應當妥善地為他們化解。因為下屬不和,最終還是會影響到整個組織的利益的,所以化解下屬之間的矛盾的能力也是領導能力的重要體現。
三國時期,東吳大將甘寧在歸降孫權之前曾經殺死了淩統之父淩操。在這種情況下,淩統對甘寧就懷有怨恨之情。在孫權奪取合肥之後,曹操親自率兵來救,這時候孫權想要給曹操來一個下馬威,錯錯曹操的銳氣,淩統請命說:“我願意帶領三千人當先出戰。”這時候甘寧就說:“我隻要一百個勇士就夠了,何必三千人?”淩統當即大怒,兩個人就爭執起來。其實孫權聽到甘寧說要一百人就夠了,很高興,但是這時候卻說:“操兵勢大,不可輕敵。”遂派淩統帶領三千人出戰。
淩統去後,孫權就對甘寧說:“你和公績(淩統的字)都是我的愛將,你們之間本來就有一些矛盾,你年長幾年,我希望你們能夠化幹戈為玉帛,共同對抗操兵。”甘寧聽後低下了頭。當晚,甘寧果然帶了一百人去劫曹營並大獲全勝。次日,兩軍對陣,淩統看到甘寧立了功,又踴躍請戰,便與曹軍大將樂進交戰。在戰鬥過程中,曹休暗放冷箭射中淩統的馬,淩統摔在地上,樂進趁機舉槍來刺,這時候吳軍中一支箭射出來,正中樂進麵門,淩統得救。回到陣中,淩統趕忙詢問是哪位將軍救了自己,孫權笑著說:“正是甘寧將軍啊!”從此兩個人從殺父之仇變成了生死之交。
在二將關係轉換的過程中,孫權的做法看似平常,其實很有學問。在二將較勁的時候,他並沒有打壓哪一方,而是給予雙方充分表現的機會,同時對情緒相對緩和的甘寧做了工作,很自然地使二將由爭功而轉變為互助合作。直到最後,孫權才出麵對淩統說是甘寧將軍搭救了他,使淩統也明白了自己的意願。
這就是一種領導的藝術,要做一個好領導,就必須要使自己的下屬團結起來。因為下屬都是你的左右手,團結起來才能保證整體力量的強大;下屬之間內耗,互相拆台,那麼最終會損害整體的利益。如果領導對下屬之間的矛盾處理不當,就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如果某些極端的下屬將問題擴大化,反應到你的上級部門,這無疑是對你的領導能力的質疑。因此,在下屬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領導通常應當通過以下一些方法進行化解。
——公正公平
下屬都是自己的幫手,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是都有一定的道理的,隻是雙方在某一問題上結了一個小結。所以在處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宜偏私,找出各方有道理的地方,然後順藤摸瓜,了解矛盾的焦點所在。找到焦點之後,你可以組織雙方坐在一起,共同談一談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時候,問題就是鬱結而成,如果攤開了,反而覺得實在沒什麼大不了的。
——“引”咎自責
也有一些矛盾是雙方都有道理,都有困難,甚至矛盾不是雙方之間的,而歸根結底是工作上的,這時候領導就有必要調整一下工作安排,親自來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並當雙方的麵表示是自己的工作沒安排好。這樣雙方就會感覺到內疚,同時也會十分感激領導。這時候你再分別指出雙方之間的優點,反而會增加雙方之間的好感,促使他們團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