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諸葛亮遷延待變
卻說孔明聞魯肅到,與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見畢。肅日:“主公聞令侄棄世,特具薄禮,遣某前來致祭。周都督再三致意劉皇叔、諸葛先生。”玄德、孔明起身稱謝,收了禮物,置酒相待。肅日:“前者皇叔有言:公子不在,即還荊州。今公子已去世,必然見還。不識幾時可以交割?”玄德日:“公且飲酒,有一個商議。”肅強飲數杯,又開言相問。玄德未及回答,孔明變色已“子敬好不通理,直須待人開口!自我高皇帝斬蛇起義,開基立業,傳至於今;不幸奸雄並起,各據一方;少不得天道好還,複歸正統。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今皇上之叔啟不可分茅裂土?況劉景升乃我主之見也,弟承兄業,有何不順?汝主乃錢塘小吏之子,素無功德於朝廷;今倚勢力,占據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貪心不足,而欲並吞漢土。劉氏天下,我主姓劉倒無分,汝主姓孫反要強爭?且赤壁之戰,我主多負勤勞,眾將並皆用命,豈獨是汝東吳之力?若非我借東南風,周郎安能展半籌之功?江南一破,休說二喬置於鋼雀宮,雖公等家小,亦不能保。適來我主人不即答應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細說。何公不察之甚也!”
一席話,說得魯子敬緘口無言;半晌乃日:“孔明之言,怕不有理;爭奈魯肅身上甚是不便。”孔明日:“有何不便處?”肅日:“昔日皇叔當陽受難時,是肅引孔明渡江,見我主公;後來周公瑾要興兵取荊州,又是肅擋住;至說待公子去世還荊州,又是肅擔承:今卻不應前言,教魯肅如何回覆?我主與周公瑾必然見罪。肅死不恨,隻恐惹惱東吳,興動幹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荊州,空為天下恥笑耳。”孔明日:“曹操統百萬之眾,動以天子為名,吾亦不以為意,豈懼周郎一小幾乎!若恐先生麵上不好看,我勸主人立紙文書,暫借荊州為本;待我主別圖得城池之時,便交付還東吳。此論如何?”肅曰:“孔明待奪得何處,還我荊州?”孔明日:“中原急未可圖;西川劉津暗弱,我主將圖之。若圖得西川,那時便還。”肅無奈,隻得聽從。玄德親筆寫成文書一紙,押了字。保人諸葛孔明也押了字。孔明日:“亮是皇叔這裏人,難道自家作保?煩子敬先生也押個字,回見吳侯也好看。”肅曰;“某知皇叔乃仁義之人,必不相負。”遂押了字,收了文書。宴罷辭回。玄德與孔明,送到船邊。孔明囑曰:“子敬回見吳侯,善言伸意,休生妄想。若不準我文書,我翻了麵皮,連八十一州都奪了。今隻要兩家和氣,休教曹賊笑話。”
肅作別下船而回,先到柴桑郡見周瑜。瑜問日:“子敬討荊州如何?”肅曰:“有文書在此。”呈與周瑜。瑜頓足曰:“子敬中諸葛之謀也!名為借地,實是混賴。他說取了西川便還,知他幾時取西川?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還?這等文書,如何中用,你卻與他做保!他若不還時,必須連累足下,主公見罪奈何?”肅聞言,呆了半晌,日:“恐玄德不負我。”瑜曰:“子敬乃誠實人也。劉備梟雄之輩,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心地。”肅日:“若此,如之奈何?”瑜日:“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贈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寬心住數日,待江北探細的回,別有區處。”魯肅踞蹐不安。
一一、不貪為寶
“不貪為寶”形容清廉不貪,操守高潔。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僇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複其所。”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美玉,他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是一個清廉不貪的人,不願意接受這塊美玉。獻玉的人說:“我把這塊玉拿給玉工看過,玉工認定它是個寶物,所以我才敢把它拿來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求錢財視為寶物,你把美玉視為寶物。如果您把美玉給了我,我們兩個人就都喪失了自己的寶物。還不如您自己留著美玉,我嚴守自己不貪圖錢財的操守,這樣我們各自都會保守著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聽了,連忙叩頭,告訴子罕說:“我隻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卻帶著如此珍貴的玉璧,必然為盜所害,不能越過鄉裏。我把它送給您,是請求免於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鄉裏,派玉工替獻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獻玉的人賣出玉璧,變得富有之後,才讓他回到自己的家裏。
一二、海不揚波
“海不揚波”比喻天下太平,好像大海風平浪靜,沒有一點波濤,也比喻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社會秩序非常良好。
此典出自《韓詩外傳》五:“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於茲矣,意者,中國殆有聖人,盍往朝之。”
周成王時,周公攝行相事,處理國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國都非常敬仰,紛紛來朝貢。
交趾國越裳氏也派了使臣重譯來中國朝貢,向周公贈獻珍禽白雉。周公很謙虛地說:“我國並沒有恩德加給貴國,何況有道德的人,是不貪圖享受物質的,況且我們又沒有好的政令設施,哪裏敢把你們當臣屬看待呢?”重譯說道:“我來的時候,我們國王黃考對我說:‘如今天下已沒有猛烈的風暴和連綿不斷的陰雨;災難也好久沒有看到了,海不揚波也有三年了,我想中國一定出聖人啦!我們應該去朝貢。’”使臣朝貢完畢,在回國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周公賜他一輛指南車,並派人給他當向導。
一三、幸災樂禍
“幸災樂禍”是指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別人發生了災禍,不但不援救,還將它當做是一件高興的事。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
春秋時,晉國內亂,晉公子夷吾逃奔秦國,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又護送夷吾回國做君王,就是晉惠公。惠公在離開秦國之前曾許諾回國後送給秦國五座城作酬勞,但等到進入晉國國境,他立刻改變主意,不肯交割城池給秦國的使者,秦穆公想到他們的姻親關係,沒有派兵去強奪。後來,晉國又發生兩次災荒,秦國都及時救濟。
第二年冬天,秦國也鬧災荒,就派使者到晉國請求買糧,然而晉惠公卻不肯答應,還想趁此機會攻打秦國。晉國有個大夫慶鄭說:“忘記人家的恩惠是無親;人家有災難卻幸災樂禍,是不仁;舍不得把東西給人,是不祥;激怒臨國,是不義。四種美德都失掉了,又怎麼能保住國家。”而惠公始終不聽勸告,還以很不禮貌的態度對待秦國的使者。秦國上下群臣嘩然。秦穆公便親自率大軍攻打晉國,晉國大敗,惠公也被俘虜。
一四、熊性惡血
這則寓言諷喻兄弟自相殘殺,必然導致滅亡。
此典出自《燕書》。
陽都山非常幽深,有好多熊在那個地方聚集。
熊天生厭惡流血,一次,一隻熊偶然渡過峽穀,荊棘刺傷了它的肋部,血流出來,像一條潮濕的線。熊急忙用爪子去抓它,血流得更多了,然而熊還是不停地抓,最後把那個地方抓成了一個洞,血如泉湧般源源不斷地流出來。熊沒有辦法把血止住,就剜開肉皮,血更加湧流不息,最後熊竟然抽拔出自己的腸子和腎髒而死去。
一五、雞口牛後
“雞口牛後”比喻寧可在小局麵中獨立自主,也不願在大局麵中任人支配。此成語也寫作“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此典出自《國策·韓策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麵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