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概述(1 / 3)

工業設計指的是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一切工業產品的設計。工業設計是從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新興的學科。該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以及人類對物質生活的不斷追求緊密相關。進入新的世紀,世界範圍類的產品競爭越演越烈,設計已經成為企業重要的生存支柱和利潤保障。所有這些都使工業設計迅速發展起來。

工業設計所包含的範疇很廣,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尤以藝術和科學兩大領域為主,具體的有機械工程、電子技術、材料工程、人機工程、人類學和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產品設計、交互設計、虛擬設計等。由於人們在該學科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所以工業設計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範疇。廣義的理解主要有:①工業產品設計;②視覺傳遞設計;③作業環境設計。狹義的工業設計一般專指產品設計。它主要包括:交通工具設計車輛,飛行器,船艇等,設備儀器設計工業設備,生產機器,醫療設備及儀器,工程儀器工具等,生活用品設計文具,燈具,餐具、螺絲刀、鉗子等,家具設計桌子,椅子,床,沙發,電子產品設計數碼類產品,電腦,電子手表,家用電器等,家電設計,其他類玩具、人機接口。主要設計內容涉及該產品的形態、功能與使用方式、人機關係、材料的選擇、色彩的設定、生產的流程等。

工業設計自身所具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正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及國民經濟各行業的高度重視。在國外,許多工業化國家,有的通過立法形式強製推行,有的作為國家標準而頒布實施。而更多的公司企業則利用工業設計的方法和成果來提高現有產品的競爭力和進行新產品的開發。目前在世界上一些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以及社會各個領域裏,從航天飛行器、快速列車等高科技產品係統,到牙刷等勞動密集型輕工產品,幾乎沒有一個設計行業不在運用工業設計的成果和方法。工業設計為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和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設計平台。

世紀是市場競爭取決於設計競爭的時代。無論是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還是亞洲“四小龍”那樣的新興發展地區,都把工業設計作為跨世紀的經濟發展戰略。世界最大規模、最高效益的國際性集團企業,紛紛提出了設計治廠的口號,都把工業設計視為加快企業發展步伐、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根本戰略和有效途徑。

世紀的工業設計主要體現出下麵一些特征:

第一,工業設計涉及的領域在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第二產業,還廣泛應用於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以及公共文化事業、環境保護事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第二,工業設計盡管以工業產品設計為中心,卻又不局限於工業產品設計,同時拓展了產品科研、生產、管理、營銷及使用的時空環境設計和信息流程設計,並且把產品、環境、流程三大設計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係地有機組合起來。

第三,工業設計全麵地更新了產品設計的觀念、思路、方式、方法及手段,以性能和使用要求的不斷提高,帶動材料和技術的不斷發展;以使用方式的出新,帶動實用功能的更加完善。現代產品設計不僅注重產品性質和功能的實現,而且更加注重產品使用方式的簡便和舒適;不僅注重產品整體形式的美化,而且更加注重產品整體組合的人性化設計,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審美的需要。工業設計把工程技術設計和工業審美設計交互作用、雙向滲透、內在融合為一體。

第四,隨著柔性加工技術和CD/CM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設計可以致力於精心設計和生產既批量化又個性化的創新產品,把產品技術形態的標準化和規範化與審美形態的獨特化和多樣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克服手工業小生產的高耗、低產與工業化大生產統一、單調的傳統局限性。

工業設計在本質上表現為高智力的科學技術,高品位的審美文化,高效益的經濟價值相結合的真、善、美相統一的,人和物集約經營的當代企業生產力。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麵,既有別於以往的產品設計,更不同於傳統的工藝美術。工業設計不僅是發展生產力的生產力,而且是解放生產力的生產力,是改造今天、創造未來的當代最為先進的生產力之一。

工業設計。

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InterntionlCouncilofSocietiesofIndustrilDesign為工業設計下了一個完整的定義:“工業設計,是一種根據產業狀況以決定製作物品之適應特質的創造活動。適應物品特質,不單指物品的結構,而是兼顧使用者和生產者雙方的觀點,使抽象的概念係統化,完成統一而具體化的物品形象,意即著眼於根本的結構與機能間的相互關係,其根據工業生產的條件擴大了人類環境的局麵。”

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ICSID給工業設計更新的定義:“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麵加工、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叫做工業設計。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工業設計師應當在上述工業產品全部側麵或其中幾個方麵進行工作,而且,當需要工業設計師對包裝、宣傳、展示、市場開發等問題的解決付出自己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以及視覺評價能力時,這也屬於工業設計的範疇。”

06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ICSID給工業設計又作了如下的定義:設計是一種創造活動,其目的是確立產品多向度的品質、過程、服務及其整個生命周期係統,因此,設計是科技人性化創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與經濟交流至關重要的因素。

隨著以機械化為特征的工業社會向以信息化為特色的知識社會邁進,工業設計也正由專業設計師的工作向更廣泛的用戶參與演變,用戶參與、以用戶為中心成為設計的關鍵詞,並展現出未來設計的創新趨勢。總體來說,工業設計就是對工業產品的使用方式、人機關係、外觀造型等做設計和定義的過程。他將產品的功能通過有型的方式創造性的體現,使得工業產品和人的適當的、高效的,甚至有情感的交流得以實現。他是一種產品與人溝通的語言,是工業產品和人之間的重要紐帶,是用戶體驗的決定性組成部分。

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幾乎每個國家都是先認識到技術設計的重要性,然後才逐步深入認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越是從初級向高級發展,就越會感到工業設計的重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從工業革命開始,經過一個多世紀,到1930年左右才在德國確立工業設計專業的地位。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性發展時期,工業設計才在工業發達國家首先得到普遍重視。我國工業現在雖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長期以來主要是由於對工業產品的需求量的持續擴大,側重解決的是“有”和“無”的問題,沒有認識到、也很難認識到工業設計的重要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在得到量的滿足後,需求就自然會向質的充實及多樣化發展。工業設計正是為適應這一需要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工業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繁榮和物質文明水平,也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成就及工業技術水平。

在經濟發達國家,各國對工業設計都十分重視。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至理名言:“可以沒有政府,但不能沒有工業設計。”現任首相布萊爾為推動英國的設計,策劃發動“新世紀英國傑出產品”活動,親自為“新世紀英國產品”展開幕剪彩。德國總理格哈德·施羅德認為:“……工業設計越來越重要,技術和完善並不會必然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產品設計代表著個性,造型和色彩是對生活的一種感受的表達……工業設計的價值日益突顯。社會與技術的變化帶來更多挑戰的同時,也為設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設計成為了這個信息社會的重要先鋒”。在日本,設計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命脈,所以設計受到政府的高度關注。設計界都是和企業緊緊聯係在一切的。“賣不出去的產品不能成為工業設計。”在美國,工業設計是為企業帶來效益和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歐國家,工業設計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文化,產品設計應該追求盡善盡美。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產品設計已由過去的單純結構性能設計發展到今天的功能、結構性能、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環境等綜合性、係統性設計的時代。這是一種觀念的更新,一種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的更新,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管理人員,都必須適應這一新的需要而再學習,因為它是在社會發展到現代化的今天之必然。

工業設計的發展一直與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與新材料的發現,新工藝的采用相互依存,也受不同的藝術風格及人們審美愛好的直接影響。就其發展過程來看,大體上可劃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始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19世紀中葉,西方各國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實現了手工業向機器工業的過渡,這個過渡過程也是手工業生產方式不斷解體的過程。一般來說,手工業生產方式的基本特點是產品的設計、製作、銷售都是由一人或師徒幾人共同完成的,這種生產方式積累了若幹年的生產經驗,因而較多地體現了技術和藝術的良好結合。當機器工業逐步取代手工業生產後,這種結合也隨之消失,但產品設計者為了適應人們傳統的審美習慣和需要,就把手工業產品上的某些裝飾直接搬到機械產品上,例如,給蒸汽機的機身刻鑄上哥特式紋樣,把金屬製品塗上木紋之類等等,往往給人以不倫不類、極不協調的感覺。這個時期,出現在市場上的商品一方麵是外觀簡陋的廉價工業品,另一方麵是耗費工時、精工細作的高價手工藝品,鑒於這種情況,人們認為產品的工業化與產品的審美屬性水火不相容。此時,英國人莫裏斯WillimMorris,1834—189倡導並掀起了“工藝美術運動”rtsndCrfts,要求廢棄“粗糙得醜陋或華麗得醜惡”的產品,代之以樸實而單純的產品。莫裏斯一方麵認為藝術和美不應當僅集中於繪畫、雕塑之中,主張讓人們努力把生活必需品變成美的,把生產過程也變得對自己是舒適的,人類勞動產品如不運用藝術必然會變得醜陋。但另一方麵他又把傳統藝術美的破壞歸結為工業革命的產品,主張把工業生產退回莫裏斯工藝美術風格的器皿新藝術風格扶椅到手工業方式生產。這後一種提法和做法顯然是違反時代發展潮流的,可是他卻向人們提出了工業產品必須重視研究和解決在工業化生產方式下的工業設計問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以法國為中心又掀起了一個“新藝術運動rtNouveu”,承認機器生產的必要性,主張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注意產品的合理結構,直觀地表現出工藝過程和材料。它以打破建築和工藝上的古典主義傳統形式為目標,強調曲線和裝飾美,在強調工藝的合理性、結構的簡潔和材料的適當運用方麵有所進展,但是過分強調產品外在的裝飾美,而沒有把藝術因素作為事物的內在屬性,因此導致功能與形式的矛盾。總之,新藝術運動對於工業設計學科發展的曆史功績是巨大的。在“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推動下,歐洲的工業設計運動進入了高潮,而第一個產生巨大影響的團體組織則是德國工業聯盟DeutscherWerkbund,它是由德國設計理論家、建築師穆迪修斯HermnMuthesius,1861—192倡議並於1907年組成的。它的成員有企業家、建築師、工藝師和評論家,旨在探索如何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並按照物質的深層本質取得產品的形式,通過實用品的展出打開市場並推進生產的標準化。繼德國工業聯盟之後,奧地利、英國、瑞士、瑞典等國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組織。許多工程師、建築師、美術家都加入到這一行列,他們相互協作,開創了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活動,並影響到工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及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為工業設計的研究、應用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