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篇:芙蓉樓散記(1 / 1)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朋友,當你讀到唐代王昌齡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難道不想到芙蓉樓看看嗎?去一睹它美麗的容顏嗎?去聽一聽它美妙動人的傳說嗎?

乙卯仲春,岸柳新綠,百花正豔。我們一行四人,出鶴城,走中方,驅車數十裏,來到曆史古城——黔城鎮。芙蓉樓就坐落在鎮東門外的山坡上,沅水與沅水擁抱在一起,擊起層層浪花,如一匹綠色的綢緞,繞過東門汩汩東流而去。

當我們來到芙蓉樓的園門外,一道屏風式的古建築橫亙要眼前,正門上“龍標勝跡”幾個石刻大字顯得蒼勁有力,兩邊一幀幀精美的山水詩畫,雕刻得更是工藝精湛,形態逼真。步入園林,樸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清代木製樓塔,同行的小於姑娘告訴我,這便是芙蓉樓。抬頭一望,果真“芙蓉樓”三個金色隸書大字的橫匾高懸在樓閣中央。走近,木柱上“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冰心如見故人心”的楹聯隱約可見。這一切使我感慨萬千,我仿佛看到了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封建士大夫不屈的身影,聽到了王唱齡憤懣的絕唱:“醉別江樓桔袖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當年,王唱齡並沒有因自已身處險境而意誌消沉,時常與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這裏,飲酒賦詩,縱論國家大事,關心民間疾苦。在一個風清月黑的晚上,詩人送別友人,回到家中,徹夜未眠,突然心頭一亮,揮筆寫下了《芙蓉樓送辛慚》這一千古絕唱,至今仍令人百讀不厭……

“快走呀!”猛然間,一位姑娘清脆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沉思。抬頭一瞧,是小於她們過來了。於是,我隨著她們一道繼續往前觀賞。“這是半月亭,那是玉壺亭……”沿途小於姑娘熱情地介紹著,那架式頗像一位導遊小姐。我和同伴忍不住笑了起來,為與這位活潑、聰明、能幹的姑娘結伴同行而高興。當我們來到一個叫“芙蓉池”的地方,小於更是繞有興趣地講起了“芙蓉仙子”的美麗傳說。

相傳乾隆年間,芙蓉樓裏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人稱芙蓉仙子。有一年春天,一位進京趕考的青年書生,途經此地。聽說“芙蓉樓”是王昌齡住過的地方,便前去訪問。他來到芙蓉樓,見園內有米、顏真卿、黃庭堅等曆代著名詩人、書法家的題詠,墨跡,心裏十分歡喜。他想,離大考之期尚遠,何不要此借宿,即可練習書法,又可溫習詩書,可謂一舉兩得,他便在芙蓉樓安頓下來。

不覺半月有餘,這夜,他溫習完詩書,來到窗前,隻見窗外明月皎潔,晚風習習,月光下的鳳尾搖晃的影子映在窗格紙上,翩翩起舞。他觸景生情,詩興大發,他隨口吟道:“少伯風流擅此邦,玉壺佳句世無雙。何須豔說旗亭事,贏得高樓踞楚江。”一邊提筆寫於紙上。這時,一陣暗香撲鼻,他一抬頭,不知何時,一位天仙般的美貌少女正笑吟吟地站在自己麵前。那女子道:“適才公子出口成章,文才俱佳,叫小女子好生佩服。今日幸會,不知公子肯收本女子為弟子乎?”

書生聽了,暗思:這姑娘好生麵生,為何而來?素昧平生,又何以相教?他正待推辭,那姑娘又道:“小女子叫芙蓉,人稱‘芙蓉仙子’,因愛種芙蓉花,又叫芙蓉姑娘。今日求學尋師,公子何須推辭。古人雲‘三人行,必有吾師’,相逢何須曾相識?”芙蓉姑娘像看出破書生心事是的,一席話說得書生麵紅耳赤,便道:“本人才疏學淺,怎能枉自稱師。聽小姐言語不凡,與你做個文字之交如何?”芙蓉姑娘聽了,頓時喜上眉梢。於是,兩人相邀來到園中散步。此時,明月高照,晚風清涼,園中的小草被得傾倒在一邊,好似梳過一般。書生靈機一動,吟道:“風梳三徑草。”芙蓉姑娘見書生在考自已,雙目流盼,見不遠處的“芙蓉池”邊荷葉浮動,月影婆娑,對道:“月浸一池花。”書生又指著樓簷下幾個被風吹搖得叮當作響的銅鈴,又道:“風送鈴聲入繡閣。”芙蓉姑娘一抬頭,遙望見沅江對岸的金山上的一座寶塔,在月光下朦朦朧朧,便應聲道:“月移塔影過寒江。”兩人一路談笑風生,為遇到知已而高興。書生見園中種滿芙蓉樹,大為驚奇。芙蓉姑娘道:“王昌齡生前廉政清明,愛種芙蓉。可惜他被奸人所害。當地百姓十分懷念他的德政,家家遍種芙蓉樹,以示懷念。”書生聽了大為感慨,唏噓不已。從此,兩人放情山水,結為一對相親相愛的伉麗……

聽完了小於姑娘講述的故事,放眼四望,果真園內一棵棵芙蓉樹長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我們從園中走出,這時寬闊的江麵上正駛過一隻隻機帆船,隻見碧波湧動,白浪翻騰。目睹這一切,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這滔滔沅江水啊,不知流淌了多少歲月,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為什麼千百年來總也衝刷不掉老百姓們對一個封建士大夫的懷念之情?這是因為:報效祖國,一心為民,世人將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