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篇:賀龍元帥故裏行(1 / 1)

“媳婦你座起來,門口掛盞燈,照見大路上,同誌們好行軍……”這是當年流傳在湘西革命老區的一首民謠。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前夕,我們一行數人來到了湘西革命老區桑植縣。清晨,我們由桑植縣城出發,直奔賀龍元帥的故裏——洪家關。汽車在湘西的崇山峻嶺中馳行,正是金秋十月,一棵棵芙蓉樹正開放著美麗的花朵,遠遠瞧去,那一朵朵紅色的花瓣如當年紅軍那一麵麵迎風召展的旗子。而公路兩邊,一群群覓食的鴨子三五成群在收獲後的稻田裏忙碌著。鄉間的公路上不時有成群結隊的鴨子穿過,我們的汽車放慢了速度,小心翼翼在路上行駛。汽車司機又打開音晌,一曲悠揚的歌聲傳了出來“洪湖水,浪呀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清早船兒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倉……”同伴中,人們紛紛隨聲唱道,車廂內頓時充滿歡樂的氣氛,我不覺受了感染也隨聲吟唱起來。在甜美的歌聲中,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離縣城十多裏外的賀龍故居——洪家關。

記得上中學時,我就已經從課本上讀到賀龍元帥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從《南昌起義》電影中了解到,時任國民革命軍20軍軍長的賀老總,不為蔣介石的高官利綠所誘或,毅然舉起革命的大旗,說道:我賀龍打天下,為的是天下窮苦的老百姓,我今生今世跟定的是共產黨。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黨人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有幸來到賀龍元帥的故裏,怎能不叫我無比激動,感慨萬千。一下車,我們直奔賀龍元帥的故居。

這是一棟坐北朝南,四扇三間的普通木房。“賀龍故居”四字由鄧小平書寫。從正門堂屋進去,往右走,第一間是賀龍父母的臥室,進去的第二間是賀龍大姐賀瑛姑和她妹妹的房間,再向左一拐堂屋的後一間則是賀龍和他弟弟的住所,一張木柱床、一張木板桌、一張長條板橙則是當年賀龍小時候生活的全部。從賀龍的房間向右走出則到了他家的櫥屋,半人高的灶台上架著兩口大鍋,離灶台數步之外,在地上用青磚壘成一個四方形的烤爐,據說,當年賀老總兩把菜刀鬧革命,就是從這裏聚義起事的。

從賀龍故居走出,我們從紅軍橋走過,這是一座木字結構的小橋,這座當年賀龍在老家洪家關起義的橋又叫賀龍橋,它見證了當年那如火如荼的歲月,如今隻見橋下彩石斑斕,流水潺潺,好似向我們述說那艱難的崢嶸歲月。來到了賀龍紀念館,我遠遠望見,紀念館前賀龍元帥的巨型銅雕俏像迎風矗立,隻見他手持煙鬥,身佩軍大衣,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目視前方。

在賀龍紀念館,一位年輕的女講解員給我們一一講述賀龍元帥當年領導人民鬧革命的故事。1928年映山紅紅遍山崗的時節,賀龍與周逸群奉黨的指示,來到老家桑植縣,實行“兩湖暴動計劃”,成功舉行了著名的桑植起義,革命紅旗映紅了湘鄂西地區,使敵人聞風喪膽。國民黨反動派調集二萬多人重兵進行瘋狂圍剿,賀龍3000多人的隊伍,經過一場血戰隻剩下91個人、72條槍,危急關頭,賀龍元帥臨危不俱:“隻要青山在,何愁沒柴燒!”表現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高貴膽識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慨。他的族弟賀錦齋在突圍前寄書弟弟,信中寫道:

雲遮霧繞路漫漫,一別庭幃欲見難。吾將吾身交給黨,難能菽水再承歡……用年輕的生命掩護了賀龍等一大批黨的重要幹部突出重圍,實現了吾將吾身交給黨的諾言,年僅27歲。賀龍的大姐賀瑛姑——一位年輕的女遊擊隊司令也在以後的戰鬥中英勇犧牲。賀龍一家先後五人為革命英勇獻身。1935年11月賀龍率領紅二方麵軍從這裏出發開始了長征,從此這支革命隊伍弛逞神州,征戰中原,出沒於青紗帳地,奔馳在黃河岸邊,呼嘯在太行山上,為抗擊日寇,為新中國的建立,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一行行不朽的篇章。

從賀龍紀念館走出,半空中忽然下起了小雨,絲絲細雨落在我的臉上,我全然不察,依然沉靜在那一段段鮮活的故事之中。這時,一陣鈴聲將我驚醒,一陣歌聲在身後晌起。我回過身去,這歌聲、玲聲是從洪家關村賀龍希望小學傳出,遠遠瞧去隻見教室樓上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在空中迎風飄揚。我佇立在那裏,默默地凝視著它,心中湧出無限的感慨。雨中的洪家關在群峰環繞、綠樹蔥蔥的山中顯得是那麼的祥和與寧靜。

在風雨中我們告別了賀龍元帥的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