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後記(1 / 1)

歲月真是比流星還快,從1999年申請四川省社科項目(又申請為211工程),至今日成稿付梓,竟長達十二年。坐在案前,心潮起伏,往事也曆曆在目。

拙稿的寫作是艱苦的,因日常有繁重的教學工作和科研任務,既要保證教學科研的完成,又要寫《杜甫學史》。常常是工作的時候牽掛著寫書稿,寫書稿的時候又牽掛著工作。節假日很多時候自然也要用到寫書稿上,常常感到很累。杜甫學研究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資料都是善本,搜集起來非常費事。記得2003年暑假,赤日如火,大地似蒸,去杜甫草堂博物館查閱杜甫集善本,並做筆記,曆時一月有餘,常處在似病非病的狀態中,也真的病倒了兩次。學術史的寫作,看似單純,實際上非常費事。稿子是按項目申請規定時間完成了,但自己看著總覺得不滿意。於是自己為難自己,不斷修改,至今日才算徹底完成。此刻,就像勞工放下肩頭重擔,感到身心都非常舒暢輕快。想十二年之間,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看窗外原來的小樹如今已經高聳茁壯。心有所感,湧出一首小詩:“光陰荏苒十二春,杜甫學史費精神。枝頭啼鶯渾似舊,天上浮雲又變新。”

末了,我要衷心地感謝四川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杜甫草堂博物館,衷心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拙稿寫作和出版的人。因為關心和幫助的人太多,恕不一一記載致謝。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二○一一年十月三日於四川大學華西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