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1 / 3)

在曆史的天空中,杜甫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形象閃耀著絢爛的光輝。人品決定詩品,隻有品格與精神偉大高尚的人,才能成為最偉大的詩人。杜甫的詩之所以長盛不衰,一直是文化中的熱點,杜甫之所以始終受到人們的欽佩與尊敬,正是杜甫偉大品格與精神的巨大魅力使然。在古人心目中,杜甫是像孟子一樣偉大的聖人,是萬世師表。宋代黃徹說:“東坡問老杜何如人?或言似司馬遷,但能名其詩耳。餘謂老杜似孟子,蓋原其心也。”(《溪詩話》卷一)故而人們尊杜甫為詩聖。

自孔子創立儒學,戰國時已欣欣向榮,迅速發展。漢代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思想盛行,儒家思想入老莊思想而成為玄學。唐代重新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國家規定科舉要考試儒家經典,組織著名學者注釋儒家經典,以廣其傳。杜甫出生的時代,正是唐代儒學氛圍最濃的時代。杜甫幼年就受到良好的儒學教育,儒家思想漸漸化為杜甫的思想,成年的杜甫的思想品德已經完全符合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杜甫已經是一位純粹的儒。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杜甫天資醇厚,他怎麼想就怎麼做,表裏如一,言行如一。他的思想既然已經儒家思想化,他的行為也就完全符合儒家的行為規範。可以說,杜甫的言行和思想,完全符合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規範,特別具有儒家所宣揚的仁愛。漁民捕食幼小的銀魚,杜甫堅決反對,認為那樣太殘忍,是暴殄天物。在夔州,鄰居老婦撲棗,親戚吳郎插籬拒之,杜甫勸導吳郎同情老婦,說那是貧困無食所致,要吳郎撤籬任老婦撲棗。雖是一些小事,卻表現出杜甫的博愛精神和大仁思想。

杜甫少年時代就樹立了遠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個理想就是輔佐君王,把國家治理好。可以說杜甫少年時代就立誌獻身國家。他刻苦砥礪自己的政治才能,汲汲奔走求仕,以求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卻沒有得到機會。但他的愛國之心卻愈益執著,愈益強烈。為了國家,他批評玄宗用武力開拓邊境,大肆征兵,造成田園荒蕪(《兵車行》:“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批評玄宗享樂腐化,橫征暴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他抨擊皇親國戚邀寵弄權,氣焰熏灼。他犯顏救房琯,認為國家用人之際不該貶大臣,自己卻遭貶官。他研究軍事,作詩為國獻策獻計,以抗擊安史叛軍。延安的蘆子關是軍事要塞,杜甫認為國家防守的兵力不夠,如果被安史叛軍攻破,對肅宗駐蹕的靈武會產生嚴重威脅,認為應該火速派重兵嚴守不失,而作《塞蘆子》雲:“蘆關扼兩寇,深意實在此。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乾元時,郭子儀等領兵圍攻據守鄴城的安慶緒,杜甫認為應該派兵直搗安史叛軍的老巢,以求全勝,而不應隻是圍攻鄴城。《觀兵》寫道:“莫守鄴城下,斬鯨遼海波。”這些都表現出杜甫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傑出的政治與軍事才能。

杜甫精神的根本是愛國愛民。在杜甫心中,民與國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互為表裏,相輔相成。杜甫愛國愛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憂”,就是憂國憂民。他憂國是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天寶時國家昌盛,一片太平景象,他已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對立,從官府的橫征暴斂,預感到國家潛伏著巨大危機,社會將發生巨大變亂。“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那時,他對國家的前途已深感憂慮。他憂得廣。國家很多重大問題,他都要憂。他憂怎樣平息安史之亂,憂借兵回紇可能給國家產生的危害,憂吐蕃在西川邊疆發生的騷擾與戰事,難以一一細數。他憂得遠。他憂很多將領借安史之亂擁兵自強,形成藩鎮割據,憂安史之亂後不斷對國家產生的嚴重後果。杜甫的憂國是看到國家現實存在和可能發生的危險,希望國家用政治智慧和力量化解並戰勝危機,始終保持安定與強盛,這是最深摯的愛國。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對人民的愛與憂都是很深的。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杜甫深知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極為重要,但百姓的生存狀況極為堪憂。杜甫注意到,就是太平盛世,百姓的境況也非常淒慘。百姓遭受橫征暴斂,處於饑寒中,甚至凍餒而死。有的失業,沒有生活來源;有的守邊,艱難而又危險。這些在杜甫的詩中多有記載。在戰亂中,百姓更是生活在危難與水深火熱中。百姓慘遭殺戮,幸存者逃難而去,留在家鄉的人要負擔比平時更沉重的賦稅和徭役,血汗完全被榨幹,過著非人的生活。杜甫所到之處,總是對百姓的悲慘境況表示深切的關注和極大的憂慮。三峽地區遠離戰亂的中心地帶,而這裏的百姓卻與戰亂中心地帶的命運完全一樣。“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白帝》)戰爭和貧窮引起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夔州女子長年負薪,顯得粗醜,四五十歲尚不能出嫁,杜甫非常同情她們,認為完全是戰爭和貧困造成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