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現場、深入實際是苗逢潤的一貫工作作風。設備、器材到了水口廟總庫後,以至後來的轉運、安裝、調試,他都要和技術、基建、動力、管理、後勤和辦公室等機關領導一道去查看。他經常帶著機關人員一起去現場辦公。這些時候,有關的各個部門負責人都得到場,彙報自己所承擔的工作和完成的進度;是誰的問題就由誰負責解決,在現場解決不了的,也要當場提出解決辦法。

由於曆史原因,高空台建設多次易址、兩次進洞出洞,曆經了6 年的曲折。開始的選址在甘溪黑溝,並決定打洞;由於場地狹窄,無法布置龐大的設備係統,後來遷址到任家壩。工程兵部隊在任家壩下麵的龍漩灣施工打洞,曆經2 年零6 個月隻打出所需總量的6%。當時,航空業界就有專家、學者指出:高空台設備進洞,無法解決高溫、高濕、噪聲等問題。在高空台選址與進洞的問題上,苗逢潤通過集中大多數專家的意見,綜合考慮高空台設備係統需要的地理條件,提出在任家壩相對集中的布局方案,最終被上級采納。

20世紀70年代初,高空台進入相對穩定的設計、建設時期。由於高空台設備龐大,種類繁多,技術要求高,因而加工、安裝工作量大。苗逢潤擔任現場指揮部主任,組織完成了零部件試驗設備、機械加工設備、天然氣站、水泵房、變電站、空壓站以及管道的建設安裝。指揮完成了高空艙加工任務並安全運抵安裝現場。1975年,為完成高空台總體工程的安裝和氣壓機組主體設備及氣壓機組總體設備的安裝,以及11套零部件的調試,再次組織大會戰,苗逢潤任會戰總指揮,以最快的速度,高質量地實現了安裝工作的目標。

為做好高空台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氣的聯合調試,他作為現場指揮長夜以繼日地與廣大科技工作者在一起。他注重對年輕科技工作者的大膽培養,大膽啟用人才,使一大批科技人員成為高空台建設的中堅力量,為1986 年高空台直接排大氣聯合調試成功、高空台部分提前投入使用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為1995年高空台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7年高空台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特等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苗逢潤1980年任黨委書記,1983 年任所顧問。1985 年11 月離休,2009 年10 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