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文(1921.10—1995.7),山西榆社人,江淮儀表廠(2009年12月與皖安機械廠合並為合肥江航飛機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江航)黨委書記。1938年入伍,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 年2 月任山西省保安二支隊宣傳班長、保安團工作員,山西省決死隊57團文化幹事;1942年3月任山西垣曲縣工作隊長、遊擊隊指導員;1945年10月後,曆任山西省決死隊11旅33教導大隊政治指導員、河南豫西二分區基幹團政治指導員、第四兵團警衛團組織股長;1950 年後,曆任炮兵第四師第七團組織股長、政治處副主任、政治部組織科長,高級炮校學員兼教學組長,炮兵基地組織科長,錦州炮校組織科長,高炮63師政治部副主任。1962年4月任江淮儀表廠黨委書記;1968年5月後,曆任廠革委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王得文在1940年和1941年榮獲二等功各一次;1942年和1950年榮獲工作模範獎各一次;在淮海戰役中獲三等功一次;在洪洞戰役中獲三等功一次。1981年12月離休,1995年7月去世。

1962年2月,為克服空軍航空供氧配套裝備短缺的問題,第三機械工業部批準建立江淮儀表廠。1962年4月王得文受命調到該廠任黨委書記。

江淮儀表廠在建廠初期,采取“邊基建、邊試製、邊生產”的方針,促進工廠建設快、試製投產快、增加收入快。1962年是建廠不平凡的一年,當時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後期,生活條件較為困難,人員來自四麵八方,思想尚未安定,以王得文為核心的廠領導班子做出決定,盡快試製和生產軍品,滿足空、海軍和主機廠的配套需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全廠職工發揚了艱苦奮鬥、勤儉建廠的精神,基建、生產、試製齊頭並進一起抓,實現了當年建廠、當年出產品。同年12月30日隆重召開祝捷大會,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市委、省軍區等有關領導參加了會議,三機部發來了賀電。

1962年是建廠的第一年,也是王得文來到航空戰線的第一年,諸方麵工作有了良好的開端。此後,江淮儀表廠在3 年的時間裏,仿製定型6 種產品,為空、海軍和主機廠提供了急需的供氧裝備和修理用的零備件,在經濟上,實現扭虧為盈,充分發揮了投資效果。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了有關規章製度。在產品技術上,培養和鍛煉了航空供氧裝備專業技術隊伍,為今後工廠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得文任江淮儀表廠黨委書記的時候,正值改校建廠初期,部分師生和職工需要進行調整,統一安排去向,在部分教職員工和學生中出現:願留城市,不願下放農村;願調回原籍,不願到邊遠地區;願留航空工廠,不願到地方;願繼續深造,不願失去學習機會等思想和顧慮。王得文努力貫徹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帶頭在職工和學生中加強有關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使職工認清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體諒國家的暫時困難,正確對待個人前途和服從國家分配的關係。通過宣傳教育,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政治覺悟普遍提高,增強了團結,服從組織統一分配,促進了改校建廠工作順利進行。

1962—1965年,王得文任黨委書記期間,黨組織建設也有了較大發展。在黨委重視下,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在基本建設、產品試製、生產工作中重視培養和發展先進分子入黨,到1964年,共產黨員由176名發展到213名,基層黨支部由9個增加至15個。

工廠新建時期,基本建設全麵鋪開,產品試製一個接一個投入生產,時間緊,工作量大,機關科室幹部近50%時間投入基建戰線搬磚挖土參加勞動,廣大科技人員與工人戰鬥在一起,為完成生產、基建任務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1966 年,根據中央對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規定,工廠黨委牽頭建立了“三定一頂”的勞動製度,即:定時間、定崗位、定職責,頂替班組定員進行生產。廠級幹部和科室幹部固定到車間、班組,進行蹲點、跟班勞動。並建立了考核製度,由工廠黨委組織部對幹部的勞動生產時間、掌握技術的熟練程度、頂替崗位工人生產的情況,定期進行統計、評議、年終公布。“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此製度廢止。1975年,王得文組織重新製定幹部參加勞動製度,由黨委統一安排廠級幹部參加生產勞動。幹部在參加勞動中注意搞好調查研究,協助班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執行效果較好。

1980年,經省國防工辦黨委批準成立紀律檢查委員會,王得文兼任紀委書記。他認真組織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違紀案件的查處工作,落實了黨的政策,為職工隊伍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得文於1981年12月離休,1995年7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