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圃(1911.6—1985.10),河北鹽山人,皖安機械廠(2009年12月與合肥江淮儀表廠合並為合肥江航飛機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江航)創建人。1938 年12 月到延安參加革命,任抗大總校軍事教員,1940 年10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3月任新四軍七師師部教導隊隊長,1946年5月在山東軍區政治部國軍部做策反工作,1947年5月起曆任山東軍區政治部高級解放軍官二團大隊長,山東軍區政治部解放軍官總團二分團大隊長,第三野戰軍解放軍官訓練第二團副團長;1950年7 月起曆任華東空軍後勤部油彈處處長,華東防空軍後勤油彈運輸處處長,華東空軍後勤部軍械處處長,軍委空軍工程部軍械使用處第一副處長、處長。1958年5月轉業到地方,任安徽省汽輪發電設備籌備處主任、黨委書記,1959年1月—1966年10月,任安徽省機械工業廳副廳長。在此期間,主持安徽汽輪機廠向三機部移交和皖安機械廠的籌建工作。1966年10月任安徽省機電設備成套局局長。1973年10月任安徽省革委會視察室視察,1978年4月任安徽省農機管理局副局長。1982年離休,1985年10月去世。

1958年3月安徽省省委決定在合肥西南郊建設一個規模龐大的機械工業中心。韓文圃於1958年5月告別了空軍的戰友,離開了繁華的首都,舉家6口帶著簡單的行裝,轉業到機電工業空白的安徽省,任安徽省機械廳副廳長,兼任安徽汽輪機發電設備籌備處主任、黨委書記,籌建安徽汽輪機廠(皖安機械廠的前身)。

工廠開工之前,建設工地滿目荒涼,雜草叢生,蚊蠅撲麵;工廠缺人才、缺資金、缺設備。麵對眼前的種種困難,韓文圃帶領一班人,依靠上級組織的有力支持,依靠身邊的幹部群眾齊心協力,一方麵到全國各地引進人才,一方麵把現有同誌送出去或就地培訓。韓文圃北上軍委空軍工程部,召集軍轉幹部開會,鼓勵大家到安徽參加工業建設。在培訓方麵,他把一些有文化的軍轉幹部、新招工的上海知青數百人分批派往上海、石家莊、哈爾濱等地培訓。韓文圃召集空軍19師轉業幹部會議,他說,工業要搞上去,沒有電不行,你們這批人都是空軍來的,都是航空學校畢業受過現代化的技術訓練,但你們多數同誌是搞飛機維修的,維修和製造是兩個概念,因此你們要繼續學習,工廠決定派你們去上海學習。現在條件艱苦,相信你們會發揚軍隊的光榮傳統,克服困難,取得進步。這20多名空軍轉業幹部牢記韓主任的囑托,來到上海汽輪機廠後,投入到艱苦的學習生活中去。韓文圃還主持辦起了廠辦技工學校,由廠技術科組織授理論課,車間為實習基地,使學員邊學習邊實踐,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日後工廠的發展培養了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

在繁忙的建設工地上,韓文圃和機關幹部、民工組成了勞動大隊,挖土、運土,開展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韓文圃辦公在工地,吃住在草棚,一點沒有領導的架子,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和同誌們一起風餐露宿,他說:“我們要不等不靠,自己動手建工廠。”那時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他們自己搞土建、勘探、設計,為建設高大的廠房做好準備。他們邊學邊幹,利用文化幹校食堂改建的金工車間,以僅有的幾台設備立即投入小型汽輪機的試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