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平(1911.10—),江蘇銅山人,國營新蘭儀表廠(現蘭州飛行控製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蘭飛)首任廠長。1937年11 月參加革命,1938 年7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1月任江蘇省銅山縣青年救國團第九區團主任,1938年6月任銅山縣遊擊隊中隊長,1941年7月先後任銅山縣委社會部部長、敵工部部長,1942年2月任徐州工委會組織科科長,1947 年9 月任第三野戰軍聯絡部外線工作組組長,1948年12月任徐州市第一區區委書記,1949年任徐州市工廠黨委書記、徐州市工會聯合會主任,1950年1月任徐州市總工會副主席。1954年4月調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現中航工業黎明)任工會副主席。1956年5月—1958年11月,在北京航空學院學習。1958年11月任蘭州國營新蘭儀表廠廠長;1973年任781廠廠長;1978年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副主任。1982年離休。

1954年4月,國家決定從地方幹部中選調一批優秀幹部從事國家航空工業的領導工作,邵曉平奉命從自己的家鄉徐州調往沈陽航空噴氣發動機廠任工會副主席。他積極投身到航空工業建設中,並於1956年到北京航空學院學習,他努力學習航空技術,不斷用所學的科學知識武裝充實自己。

1958年11月大學畢業後,邵曉平被分配到蘭州負責籌建新蘭儀表廠,並任命為廠長。一切從零起步,麵對挑戰,邵曉平知難而進。他堅持“邊建設、邊生產”的原則,克服資金短缺、技術封鎖等困難,狠抓研製建設,領導全廠職工生產研製成功了飛行指示器和“東風107”自動駕駛儀,隨後,他又積極組織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套裝備飛機的自動駕駛儀,填補了我國不能生產自動駕駛儀的空白。他領導完成了綜合航向係統的仿製任務,領導全廠職工試製生產了× × -1 型自由陀螺,1964 年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試製生產了××× -2航向係統。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處於十分困難的時期,企業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邵曉平堅決貫徹黨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在三機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在工廠黨委的具體領導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自力更生,抓生產、搞基建,生產自救,他堅持新蘭儀表廠不下馬、不撤離,堅持生產和科研工作不停頓,為工廠在最困難時期穩住了陣腳、把握了方向。

在組織試製××× -2和× × × -2M自動駕駛儀時期,由於中蘇兩國關係惡化,蘇聯撤走專家,停止了一切原材料、配套成件和技術資料的供應,邵曉平帶領工廠全體職工克服重重困難,以“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精神,硬是完成了試製定型任務,並投入了批量生產,按時交付了產品。

邵曉平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堅持“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的戰略思想和經營策略。在我國三年困難的艱苦時期,工廠財源拮據,他就果斷地提出“幹天上的活、吃地下的飯”的思想,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大抓了民用產品的生產,先後組織生產了201型電表、台式儀表車床等民用產品,穩定了民心,鍛煉了職工勞動技能,使新蘭儀表廠成為當時航空工業局10個新建企業中唯一盈利的單位。

邵曉平曾進修於北京航空學院,懂得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他大力支持職工技術改革和技術創新,他說:“技術人員腦子轉一轉,節約上千萬;腦子動一動,完成任務有保證。”他十分尊重和器重有技術的工人和技術人員,注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善於發揮他們的特長和作用,並在工作調動、生活條件上給予關照,充分體現出工廠領導對職工的關愛,為工廠今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大革命”中邵曉平受到迫害,1973年恢複工作後,被調往電子工業部781廠任廠長。1978年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副主任,1982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