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於輝與二機部航空工業局副局長範銘等會同4名蘇聯專家,踏上重選廠址籌建殲擊機製造廠的征程。經篩選比較,最後確定在成都市西郊黃田壩地區建廠。同年7月,得到國家計委和建委的批準。籌建人員陸續來到成都,在泡桐樹街51號建立籌備處,於輝被任命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川地區新廠籌備處主任。1956年5月4日,二機部指示,新殲擊機製造廠為國營第132廠(現中航工業成飛),於輝任新廠籌備組主任。

1957年2月,第二機械工業部根據中央精神,適當調整航空工業建設規模和建設速度,決定工廠推遲建設。於輝一方麵組織籌備組幾百名幹部職工學習黨的文件和部裏的決定,正確認識當前形勢,一方麵利用現有技術和設備,開展對外承接汽車、電器修配等業務,同時生產一些製糖離心機、煤氣機、電動機等民用產品,為國家創造了80多萬元的財富;組織職工完成了成都市區至黃田壩的簡易公路和電力、電訊線路的修建任務。另外又著手組建工業幹部學校,為工廠建設培養後備力量。於輝把主要精力用在新廠的籌建工作上,從廠址的選擇到詳細勘探及水文、氣象、交通、資料等的搜集都親自參與。他還帶領籌備組的幹部在機場周圍開墾荒地,種糧種菜,盡量解決職工生活上的困難。

1958年10月18日,國營峨嵋機械廠破土動工,數千名建設者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於輝在慶典大會上講了話,成都市市長米建書為廠區第一個工程———7號廠房破土剪彩。同時破土的工程還有4號、10號、16號、2 號廠房。第一批廠房的開工,標誌著峨嵋機械廠正式誕生。1959年4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正式任命於輝為廠長,他帶領廣大職工在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激勵和鼓舞下,發揮了高度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73天就開工了34個項目近14萬米2,9個月內7個廠房、21棟宿舍基本竣工並交付使用。

於輝組織幹部職工貫徹“邊基建、邊試製、邊生產”的“三邊”方針,在大幹基本建設的同時,積極做好技術準備。1958年10月,工廠基本建設剛剛破土,就接到一機部下達的任務:要求在1959年4月基本完成廠房建設的同時,仿製“東風102”號飛機(即殲6),當年交付5架。於輝組織了以當年分配進廠的9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為主成立了生產準備辦公室,並派人到國營洪都機械廠學習飛機製造工藝,搜集技術資料,加速生產準備工作。正當工廠克服了重重困難,試製“東風102”號飛機尾翼時,試製任務被取消。工廠按指示把精力轉移到仿製“5079”產品(又名75號機,戰術導彈)任務上來。就在“5079”開始裝配時,1961年7月國防工業北戴河會議決定停止仿製“5079”產品,工廠奉命停產,集中精力轉入“東風104”號機(殲5 甲)的測繪試製。

在積極進行生產準備的同時,工廠實行了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企業中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計劃、生產、人事、經營等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過黨委集體討論,做出決策;同時調整充實管理機構,增設管理科室和車間,滿足試製產品的需要;逐步製定和完善規章製度,對工廠的試製生產和後來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

於輝還注重對職工的培養,在師資少、條件差等困難形勢下,仍然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職工教育培訓,為工廠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61年3月於輝調離峨嵋機械廠,先後任國營湘江機器廠廠長兼黨委書記,013基地主任,湖南省航空工業局局長兼黨組書記,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82年12月離休,1998年5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