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工廠更名為國營第320 廠。1953 年5 月15 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協定,由蘇聯援助我國建設156個重點工程項目,工廠由飛機修理廠改、擴建成年產能力為500架雅克-18型初級教練機製造廠的工程就是其中之一。麵對規模擴大、人員增加、任務繁重的局麵,工廠臨時黨委向江西省委提出成立黨委會的建議,以加強黨對生產的領導和監督。江西省委組織部在1953年10月24日批複工廠,同意由吳繼周等13人組成黨委會,吳繼周任黨委書記。

工廠開始修理飛機、製造零部件時,並沒有成套的設計資料,隻有幾本修理說明書和極少數不完整的圖樣。工廠技術人員隻能根據飛機具體損壞情況,進行修理設計,並按實物測繪、製造零部件,但這樣製造的零部件相互協調性不好。1952 年3 月,吳繼周按照蘇聯專家的建議,成立模線室,開始按實樣取樣板,然後繪製模線,作為協調的依據,大大提高了試製部件的質量。這是工廠學習、使用模線樣板的開始,在工廠飛機製造工藝的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1953 年1 月5 日又成立了新品試造委員會,統一領導部件的試造工作。試造委員會研究了雅克-18飛機各部件試造情況,決定選用經過修好的蘇製機身骨架和中翼各一個,將所有自製的44項主要部件和組合件以及其他零件、標準件合裝成一架完整飛機,定名為“320號機”在“五一”節進行試飛。4月28日,這架飛機總裝完畢,經水平測量,數據基本符合規範要求。4月29日開始試飛,先後經50個起落、18小時飛行的考驗,結果良好。

1954年2月底,雅克-18飛機的蘇聯成套圖樣資料到達工廠。經與由蘇聯提供的飛機修理資料和工廠自行測繪的圖樣核對,發現兩者的理論數據和主要結構都基本一致。因而,工廠原用於飛機修理和備件製造的工藝裝備和庫存零部件將可用於整機試製和以後的成批生產。基於這一情況,吳繼周組織工廠有關人員擬定了一個把“一五”計劃規定的1955年第三季度試製成第一架飛機的進度,提前到1954年第三季度完成並開始生產的計劃,得到了航空工業局的批準。吳繼周隨即組織人員編製了試製總進度計劃,作為全廠進行試製工作的奮鬥目標。4月8日,工廠黨委按照總計劃的要求,向全廠職工進行了動員,提出了“為製造祖國第一架品質優良的飛機而奮鬥”的口號,在全廠展開了雅克-18的整機試製工作。

試製第一架飛機光榮,但“第一”也伴隨著困難。當時國內還沒有做過飛機靜力試驗,沒有熟悉的人(在廠的蘇聯專家也沒有從事過這項工作),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吳繼周決定由設計科主任工程師張阿舟負責這項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張阿舟和設計科的有關人員一起,在部分車間的配合下,設計、製造了整套試驗用的設備,完成了進行靜力試驗的全部準備工作。在分解車間廠房內臨時辟出的場地上,先後進行了飛機14個部件、57種設計情況的靜力試驗。結果表明,飛機的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從而為飛機的試驗提供了可靠保證。

1954 年7 月3 日,試飛員段祥祿和刁家平駕駛02 架飛機首次升空試飛。試飛結果表明,飛機的性能完全符合設計技術指標。1954 年7 月26 日,工廠在試飛站隆重召開了“國營320 廠第一架飛機製造成功慶祝大會”。大會宣讀了工廠全體幹部職工向毛澤東主席的報捷電。8 月1 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給工廠全體職工複加勉信。

1956年1月吳繼周調任南京航空學院院長,1978年7月調任第三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1983年4月離休,1990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