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早日填補中國轟炸機的空白,王西萍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赴蘇聯談判,引進圖-16轟炸機。1959年初,他組織國營偉建機器廠(現中航工業哈飛)和國營東安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東安)承擔圖-16(中國型號轟6)的研製任務。1959年國慶前夕,使用蘇製零件裝配的第一架轟6 飛機首飛成功。他還積極支持國營洪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洪都)通過仿製米格-19,開展強5飛機的研製。
1956年製訂全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時,出現了飛機與導彈之爭,王西萍針對導彈與飛機的發展問題,曾多次向中央及有關領導反映,力陳兩者不可偏廢的正確見解。在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同時被列為重點項目。
王西萍十分珍視人才,能正確對待知識分子的出身和曆史問題,特別對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敢於提拔重用,為航空工業延攬和培養了一批領導幹部和技術骨幹。
1958年,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航空產品質量受到嚴重衝擊,特別是從1958年開始試製的米格-19飛機(中國型號殲6)和米-4直升機(中國型號直5)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王西萍較早地發現問題,並立即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糾正,從1959年年初開始,航空工業局連續在南昌、哈爾濱、西安召開會議,強調質量第一是航空工業永遠不可動搖的方針,要求恢複一切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1960年年初,他又帶隊下廠,具體指導質量整頓。
王西萍經曆坎坷,在1960年召開的國防工業三級幹部會議上,曾受到錯誤的批判和處理,以“國民黨特務嫌疑”蒙冤被隔離審查兩年多,1963年重新分配工作。1963年王西萍調交通部工作,在此期間,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我國交通事業,主持和參加製訂了全國公路建設規劃及水運工業的規劃和布局。1972—1982年的10年間,他努力實現周恩來總理關於“三年改變港口麵貌”的號召,大力推進全國交通係統的船舶修造工業。在他的領導下,先後建成了一批大中型船廠、船塢,改造了一些老船廠,使交通係統10年造船總量突破200萬噸。改革開放以後,他力主開發建設蛇口工業區,對招商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西萍於199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