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後 記(1 / 1)

我和曹春曉雖在一個單位,但原先並不認識,他是搞金屬的,我是搞非金屬的,工作上沒有任何聯係。後來怎麼認識的呢?說來有趣。20世紀90年代初,航空材料研究院工會組織了一個大合唱節目,並準備到部裏演出。在文化館排練時,一位同誌跟我說起,最近我院有兩位專家獲得了政府特殊津貼,曹春曉就是其中一位,他也來參加大合唱了。當時我想,在全院兩千多名職工中,能獲此殊榮者,當然是技術上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並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像這樣刻苦鑽研、惜時如金的技術專家,尚有興致來參加群眾性的歌詠活動,肯定是位非同一般,既善工作又善生活的多才多藝的佼佼者。

懷著一種好奇心和想從他身上挖掘精神富礦的想法,在排練的間隙,沿著那位同誌的指向,我找到了曹春曉,和他攀談起來。曹春曉特別隨和,沒有一點專家、學者的架子。簡短的交談後,我就給他說了想采訪他、宣傳他的意向。起初,他謙虛地推辭,總是不肯。我說,這不是為了宣傳你個人,而是為了激勵青年們勇攀科學高峰,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也許,他認同了這樣做的社會效應,終於同意和我聊聊。此後,我先後在《航材院通訊》(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內部報紙)、《北京日報》、《中國航空報》、《中國軍工報》、《航空人》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了多篇關於他如何在艱難的科研道路上遵循自撰的人生格言廢寢忘食、殫精竭慮、高歌猛進並取得顯赫成就的文章。

2009年5月,航空材料研究院宣傳部打算交給我一項任務:撰寫曹春曉院士的傳記,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的一份獻禮。宣傳部領導征求我的意見,我說,這是繼續向曹院士學習的一個好機會,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項光榮任務,但自己畢竟隻是一個從事技術工作的業餘寫作愛好者,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沒有專門從事文字工作的經曆,肚子裏的“墨水”不多,自知寫豆腐塊文章和寫書之間的差距,如此重擔,恐難勝任。後在宣傳部領導的一再鼓勵下,我便愉快地接受了下來。

曹院士遵循自己所定的“一個不脫離、三個多貢獻”的“院士後”工作思路,全身心投入科研、教學、科普和各種社會活動,有時從甲地回到北京,還來不及進家門歇息一會,便又直接去了機場,登上飛往乙地的飛機。曹院士雖已年屆75歲高齡,至今還在精力充沛地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實在令人欽佩。曹院士兼任10多個職務頭銜,工作本來就很忙,雙休日也常常排滿了議程,又給他加上寫傳記這一重任,更是忙的不可開交。我采訪曹院士30多次,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現在,全書的初稿已經完成,如釋重負。我們都為完成了一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磚添瓦的光榮任務而感到欣慰。在撰寫、閱讀曹院士的一生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的教益,受到了很大的啟迪。

此外,筆者還采訪了10多位同誌,既有和曹院士共同工作過的老專家,也有他所帶的研究生,還有相關的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他們都從親曆的實事出發,像多棱鏡一樣,從不同側麵反映了曹院士的為人和品格。他們自己撰寫的或少數口述後整理的短文都列入到《我眼中的曹院士》欄目中。在此,對這些同誌的真誠幫助表示感謝。

本書展示了曹春曉院士開創和譜寫航空鈦合金曆史的絢麗多彩的一生。相信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從曹院士成長、成熟、成功、成名的不平凡經曆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尤其是曹院士自己提煉出來的一些人生格言,將會是引導青少年走向成功人生和快樂人生的階梯。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半年多來的緊張、辛勞也就會化為喜悅、舒暢了。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得到了航空材料研究院宣傳部郎小兵編輯特別是航空工業出版社宗蘇寧編輯等的傾力相助,他們幫助仔細審閱、修改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特表謝意。

本書力求真實、準確、全麵、生動地展示曹春曉院士多彩的人生和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但由於水平所限和時間倉促,未及精雕細刻,謬誤、疏漏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施宗燦

200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