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附錄(2)(1 / 3)

父親的飛機設計職業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學習知識的方向和內容,在當時無書可讀的年代裏,父親訂了《國際航空》雜誌,也鼓勵我去讀,雖然主要是技術和工程方麵的內容,我還是經常翻閱,汲取可理解的知識。記得我當時與同學爭論時,說起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是彈射起飛的,遭到同學的嘲諷,自己也沒有更充分的知識去解釋,隻記得是從雜誌裏看到的。但無書可讀也給我們帶來了出遊的機會,一次我們幾個好友同學結伴搭乘工廠的卡車去峨眉山(原叫峨嵋山)遊玩,我們帶著工廠對外公開廠名“峨嵋機械廠”子弟學校的介紹信,在峨眉山旅遊區購買門票時,售票員對我們十分熱情,說前幾天你們單位的領導還來過這裏,都是地方的單位,你們可以免票進去,說得我們猶如雲裏霧裏,但我們很快就明白售票員把我們誤認為本地的單位子弟。那時候有些要到工廠探親訪友的人也常常誤到峨眉山下來找工廠。可見當時的保密工作的確做得很好。

我與父親的一些事

父親一貫做事認真,對飛機設計和工程技術問題更是一絲不苟。記得一次父親難得陪我去放風箏,風箏是我用厚薄不一的竹片和毛邊紙做的,父親一本正經地告訴我要先用粘貼紙條尾巴的辦法調整風箏的靜平衡,再按放飛的情況調整動平衡,幾經周折,我的風箏翩翩升空與其他同類在藍天上爭奇鬥豔。但要飛得更高更遠還需要更好的材料和製作工藝。

父親對科學技術的追求和執著在“文革”期間也帶來了災難,打倒反動技術權威和打倒中國的圖波列夫的標語一度刷到了我們住家門口。記得在“文革”中期,我家裏的一些親戚來訪,到了家門口看見牆壁上仍然清晰可見的標語後,不敢貿然進家,找了一個在周圍玩耍的小孩將我約到外麵,確認沒有事後,才如釋重負,放心來訪。

父親對我學校的功課不太關注,可能因為我一直學習成績比較好,又始終是學生幹部,屬於乖孩子類,沒有太多的擔心。但父親對我的課外活動倒是積極支持,我在小學裏成為學校足球隊成員,參加手旗培訓,進入航模小組,把家裏的一角變成了小作坊,經常將木板、工具、膠水攤了一地,父親時常指點指點,樂在其中。記得我上小學時,一時興起,要與同學結伴在課餘時間去為奶牛場割飼料草,一斤草可賣五厘錢,征求父親的意見,父親沒有反對,隻是說這種事很辛苦,要有吃苦的準備。這樣,我和另一位同學放學後背上籮筐直奔野外,第一天下來,汗流浹背,腰酸背痛,交到奶牛場,過磅後總計十二斤草,每人掙得三分錢。我的第一次掙錢活動很快被工廠武裝警衛誤認為是在警戒區割草的農民而告停,但是我掙到了我有生以來第一筆收入:一角七分錢。

不知不覺中我在學校高中畢業了,與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一樣,我別無選擇地按統一分配去了四川省旺蒼縣上山下鄉。要離開朝夕相處十七年的家,不免有些彷徨,父親叮囑我,既然決心去鍛煉,就要爭取幹好,倒是母親戀戀不舍,多少有些放心不下。我在農村待了三年,從軍工企業來的知青,總體上還是本分,農村的基層幹部和鄉親對我們都很好。飛機對我們從飛機工廠來的知青倒不陌生,對農村鄉親而言卻如天方夜譚,一位基層幹部還給我們繪聲繪色地描述他第一次看見飛越的直升機,不知何物,一頭鑽進灌木叢中半天不敢出來,我們在一陣朗朗的歡笑聲中著實被一種叫樸實的東西所感動。

我所在的生產隊地處半山腰,藍天白雲襯托著綠水青山,勞動之餘,坐在山頂的岩石上望著緩緩順流而下的木船,寄托著思念和希望。那時,通信不便,家裏有事都靠書信,但有一天,山下傳來話,說父親已乘渡船過了河,我將信將疑地飛奔下山,遠遠看見父親坐在山角拐彎處山民歇腳的岩石上,身邊還有兩三個山裏的同路人,父親的旅行袋架在這些並不相識的好心人的背兜上。這時候我才體會到平時鄉親們對著大山吆喝的神奇之處,最原始的通信方式還是準確和及時的。父親是去部隊出差後順路來看我,在山村隻住了一夜,算是體驗了一下生活。父親臨走時語重心長地說,農村是艱苦,但還是要想得遠些,勞動之餘,學習也很重要,千萬不能放棄。父親在我對前途茫然時對我的鼓勵,對我一生的影響很大。不論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好壞,都是一種經曆,而學習是永無休止的,在勞累一天後的夜晚,伴隨著油燈火苗的跳動,我把讀書作為了必需,我記得那時通讀了包括《毛澤東選集》在內的一些書籍,這些對我的人生觀和後來的生活、工作都有積極的激勵作用。父親的突然來訪還給我帶來了十個綠色的軍用罐頭,算是空軍部隊的特別心意。在食品供應有限的歲月裏,雖然當地政府對知青實行保證基本口糧等特殊政策,但繁重的勞動後,知青們曾創下一氣吃掉一洗臉盆麵條的壯觀場麵,父親帶來的橄欖綠色的肉罐頭讓我和我的同伴著實充實了好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