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應娓娓而談,不疾不徐,使聽眾對結果有錯誤的預期,有一個緩衝思考的時間,然後再一語道破。但是也不能太慢,慢到使聽眾忘了他所期待和預期的是什麼了。再看以下幾則幽默,就是以不同方式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的:
例2
郵遞員送來一份電報,小芬芬用筷子夾著,小心地走進屋裏,說:“爸爸,你的電報。”
爸爸見了,奇怪地問:“你為什麼用筷子夾著?”
小芬芬說:“我怕觸電啊!”
在這則幽默裏,小芬芬用筷子夾電報就是埋下伏筆,設置懸念,最後小芬芬說:“我怕觸電。”就是一語解開了“扣子”。
例3
兒子:“爸爸,我給您節省了一元錢,您高興嗎?”
父親:“當然高興囉,我的孩子!你是怎樣省的?”
兒子:“您不是說,要是考試得了好分數,就給我一元錢嗎?現在考卷發下來了,我不及格,這一元錢不是給您節省了嗎?”
7.以矛攻盾的自相矛盾法
什麼是自相矛盾的幽默術?
自相矛盾幽默術就是通過言行不一、言語的前後予盾和行為的相互抵觸,造成彼此對言行不同認識的交叉。
自相矛盾法是人們幽默的重要手段,有著鮮明、強烈的幽默效果。因為大家都知道,說話不能自相矛盾,這是邏輯思維得以進行的起碼要件。自相矛盾是智力上低能的表現,然而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往往卻可能產生幽默的趣味,而幽默的趣味恰恰從邏輯上不通的地方開始。這不通的邏輯作為一種結果引起了人們的震驚,推動我們去想象它的原因,而這原因往往是十分有趣的。
在生活中,我國自古就有許多精彩的自相矛盾幽默,有個笑話說:
例1
一人被妻毆打,無奈鑽入床下。
其妻喝令:“出來!”
其人曰:“男子漢大丈夫說不出來就不出來。”
這種自相矛盾幽默,表麵上氣壯如牛,實際膽小如鼠。最為精采的是以大丈夫的堅決性做出怕老婆的表白。
一對新婚夫婦爭吵,妻子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例2
妻子說:“我要跟你吹了。我要去收拾東西,離開這裏去母親那裏。”
“很好,我親愛的,車費在這裏。”丈夫說。
她接過錢數起來,突然說:“我回來的路費怎麼辦?”
既然是宣告要吹,不言而喻的就是不再回來了,可是又問回來的路費怎麼辦,說明還想回來,二者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對於表述一個理性的決定來說是失敗的,對於表達夫妻間的微妙的情感卻是十分成功的。
自相矛盾幽默術就其功能來分,有兩類。一是諷喻他人的,一是自我暴露的。
自我暴露性的往往有故作蠢言自我調侃的特點,純屬調笑,用處在於融洽人際關係,所以人們在社交場合喜歡加以應用。
例3
一位朋友起身要回家去,而外麵正下雨,他向主人說:
“下雨了,請你把雨衣借我用一用,好嗎?”
主人說:“可以的,不過你要留心點,千萬別把我的新雨衣用濕了。”
明明下雨,把雨衣借給朋友,卻又不讓打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種幽默是戲謔性的,之所以幽默,是因為所說的條件不可能辦到。
在社交場合有這樣一種規律,越是生疏的人,越是彬彬有禮;而越是關係親昵,越是可以開可怕而荒謬的玩笑。由於是自相矛盾的,玄虛的,因而無攻擊性,反而顯得風趣可笑。
自相矛盾幽默法,除了自我暴露一類以外,也有帶攻擊型的。其特點是把矛盾的不相容性以誇張的形式突顯出來,以顯示其荒謬性,來批評或攻擊某種對象。
有個法官斷案的故事,說的正是一個聰明的法官以自相矛盾法查明了事實的真相。
例4
有一次,兩個爭訟者來見法官,一個說另一個欠他許多黃金,另一個硬不承認,堅持說:“我是第一次見他,從來沒有同他共過事。”
“你要他還的黃金,當時是在什麼地方借給他的?”法官問原告。
“在離城三裏遠的一棵樹下。”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樹上的葉子帶兩片回來,我要把它們當見證人審問一下,樹葉會告訴我真情的。”法官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怪誕的建議。
於是,原告去摘樹葉去了,那個叫喊冤枉的被告留在法庭上。法官沒有和他談話,卻在審理別的案子。這位被告作為旁觀者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法官審案。正當案子處於高潮時,法官突然回頭向他輕輕問道:
“他現在走到那棵樹沒有?”
“依我看,沒有,還有一段路呢!”
“既然你說沒跟他一起去過那兒,你怎麼會知道還有一段路呢?”法官嚴肅起來。
被告頓時驚慌失措,知道說漏了嘴,不得不承認詐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