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1 / 3)

甲一、前言

今天是我們佛法概要第一堂課。在正式上課之前,我想要說明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它的目的何在?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離苦得樂。為什麼我們會努力地學習,為什麼要辛苦地工作,為什麼我們要很忍耐地去維持一個家庭?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種本能不需要學習,乃至於一隻螞蟻牠都知道要去找飲食,找牠的洞穴,為什麼呢?因為牠要離苦得樂。因為這種離苦得樂的動力,使令我們的人類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發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來觀察我們眾生所追求的快樂原來是有過失的,這個必須佛陀出世以後,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那麼以佛陀的智慧來觀察,我們生命當中所追求的快樂,有兩種過失:第一個,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是無常敗壞的。它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是變來變去的,它是有得有失的。所以古人說,世間的快樂“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你得到了世間的快樂,你心中是恐怖的,因為你知道隨時會失掉;當你失掉的時候,你心中是傷心憂惱的。所以我們追求世間的快樂,讓我們自己活得非常不寂靜、不安穩,我們老是活在怖畏、活在擔憂中。這是第一個過失,讓你今生不得安穩。

第二個是最嚴重的,就是來生的過失。它會帶動我們無量劫的生死輪回,因為我們在享受世間快樂的時候,不管這個快樂是來自物質的享受或者是感情的交流,隻要是世間的快樂,你一定會產生愛取,你一定會陶醉在這個快樂的感受當中,深生好樂不願舍離。而這種愛取的煩惱,就觸動了生死業力,帶動了煩惱障、報障、業障,就把生死輪回的開關打開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生世世在三界輪回,因為我們想得到快樂。而不幸的是,這個快樂充滿了陷阱,你隻要享受世間的快樂,你就要付出輪回的代價。可以這樣講,你為了短暫的快樂,你必須要生生世世在三界裏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但是你不會記取教訓的,你來生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佛在世的時候,有幾位剛出家的比丘,在做完功課的時候聚在一起聊天。諸位都知道,佛世時候的弟子有外道出家的,比方說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因為外道有禪定,所以他一但接受佛法的正見,很快成就阿羅漢了,善根深厚。但是佛世的弟子也有一些企業家、政治人物出家的,這些都是有大福報,但是他也有善根。跟佛出了家以後,當然平常跟佛做早晚課,那下了殿以後在家裏閑聊。有些企業家談他過去榮耀的事情、輝煌的事情,講完以後大家就哈哈大笑。

佛陀在寮房裏麵天耳遙聞,他聽到這件事,就緩慢地走出寮房,到了這個比丘討論的地方,佛陀就明知故問說:你們在幹什麼呢?比丘就如是如是地報告。佛陀就訶責這些比丘,佛陀講一個偈頌,他說:“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樂?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他說你們以前覺得世間的榮耀快樂,其實是有過失的、是有障礙的。“常在燃燒中”,我們看到快樂的假相,沒有看到後麵是有火,有煩惱火、有業力的火、有老病死的火,所以這樣的快樂值得你們哈哈大笑,如此的光榮嗎?

那麼怎麼辦呢?這個快樂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個快樂就會帶動生死輪回的痛苦呢?因為我們心中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他不是依止智慧,而是一種直覺式的無明——幽暗之所蔽,這個“暗”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我們每一個人追求快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買到房子就是快樂;有些人對房子不重視,他認為買一輛車是快樂的,各式各樣。但是總而言之,我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去追求自己認為的快樂,這個從佛法角度來說,跟著感覺走就是你的愚癡,你無始劫來所熏習的這種習慣性的思考,就是直覺性的思考。我們願意追求快樂,但是在快樂中,我們陷入了生死輪回的陷阱,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很大的悲哀,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喜歡追求快樂,但是在快樂中又陷入了輪回。

那麼我們到底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呢?

“何不求光明!”其實我們是可以從快樂中跳出來,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我們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出世,就是說你可以換一種生活方式。我們願意追求快樂這件事可以理解,這是每一個眾生的希求。但是你必須在追求快樂的過程當中,除了你的感受直覺之外,加一道心中的光明,你的快樂的本質就大大提升,你會把生命中有過失的快樂,轉成一種沒有過失的解脫的快樂,我們叫做萬德莊嚴。你可以把有漏的福報,轉成無漏的萬德莊嚴,這是沒有過失的快樂,你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主要是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沒有必要生生世世輪回下去,我們是可以作出選擇。所以“何不求光明”,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學習佛陀的教法,從教法上去思惟,我們的內心就會從黑暗轉為光明,由這個光明的判斷,我們再去追求快樂,而這個快樂就是一個功德莊嚴的快樂了,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為什麼要研究佛法概要?就是把你這種帶有生死輪回痛苦的快樂,轉成一種功德莊嚴的快樂,是做這一件事。它可以引導你生命的改造。當然這個我們應該要讚美、感恩佛陀的出世,讚美曆代祖師把佛陀的法加以整理,讚美曆代祖師把佛法代代流傳,讓我們在末法時代還能夠得到這個教法,讓我們能夠好好地學習,也能夠點燃心中的光明。

好,這是簡單地說明佛法概要的目的。

【圖一】《分享在本章節末評論區,書友們可查收》

好,我們看講義第一頁。

《佛法修學概要》,將述此義,大科分三。我們這次課程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甲一、前言,前言當中有三小段:

第一個,先解釋標題。我們把“佛法修學概要”這六個字簡單地解釋一下。第二個,教主略史。世間上所有的佛法,都是因為有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所以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應該對佛陀一生的曆史有所了解,這是一個應該做的事情。第三個,主要教義,我們從第二堂課開始,就會發覺佛法是甚深廣大,佛陀的法不像聖經隻有一本,它是一百本的大藏經。我們在深入法海之前,先抓住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佛法有一個核心思想,有一個根本法寶,由這個根本法門再開出枝末法門。所以我希望我們在深入廣大的法海之前,先掌握佛陀的根本思想、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先掌握住,就是第三個主要教義,我們談談佛法的根本思想。這個是整個在進入主題之前的一個應有認識——前言。

第二個正文。這個是我們佛法概要探討的四大主題。

第一個,談談發心。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的,沒有一個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發願,然後再以願導行,你要先知道你希望想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才可以啟動的。因為佛法的內容太多了,我們生命有限,佛法廣大。你發願來生要做一個大國王,那麼你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國王的果報出現?你來生要到淨土去,你要積集什麼樣的資糧,讓你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我們隻能夠選擇性地修學佛法,因為佛法廣大而人生短暫,你必須要先知道你到底要什麼。先有目標,然後你才能夠選擇哪些東西是急迫的,哪些東西是暫時不急迫的,所以這個發心篇,首先設定目標。

第二個,正見。這個很重要。一種如實的智慧觀照,這個就是心地法門,了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個,是修行篇。從智慧的觀照,還有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觀照力、誓願力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篇,我們廣泛地說明修行的方法,付諸行動。

最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這是證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