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
○我本人隻是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要失去信心,隻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
○高等學校的學習,是打基礎的時期,應該強調學好基礎課程。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國籍:中國
出生地:北京
生卒年:1930—
身份:科學家
畢業院校:西南農業大學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被稱為:“米神”、“當代神農”。
——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
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
1袁隆平是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
2袁隆平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縣,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係,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袁隆平1930年9月1日(農曆七月初九)出生於北平(今試驗田裏的袁隆平北京)協和醫院。
袁隆平的童年正處在中國時局動蕩、國難當頭的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8歲的袁隆平隨父母從漢口經湖南桃源、湖北宜昌去四川,1939年抵達重慶,並在這裏完成中小學教育;1948年2月,袁隆平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書。1949年,袁隆平考入重慶相輝學院農學係(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時並入西南農學院)。
1953年8月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講授俄語、植物、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等課程。1964年2月,與農技幹部鄧哲結婚。
1960年,國內三年自然災害開始,在無數個饑餓相伴的夜晚,袁隆平都在想:饑餓除了天災人禍以外,還有一個就是糧食單產太低,如果能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不就有希望戰勝饑餓了麼?
袁隆平依據對遺傳學的較深認識,發現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確信搞雜交水稻前景光明。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係,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的水稻雄性不育株。從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哲,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曆經8年磨難,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到1985年的10年裏,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麵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稱為“東方魔稻”。
從1995年起,受聯合國糧農組織之聘,袁隆平多次赴海外數十國講學、指導雜交水稻育種和繁殖製種技術,培訓了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在中國的幫助下,越南和印度的雜交水稻發展很快,取得了比當地良種每公頃增產15噸~25噸的效果。
正是基於袁隆平推動雜交水稻研究並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作出重大貢獻,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成為中國農業科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這對於多數科學家來說,是除了諾貝爾獎之外的最高榮譽。
為孫女取名
袁隆平院士給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個男孩兒,分別取小名為五一、五二、五三。他說:“我家孩子是單一品種,都是雄性,要有個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願望得以實現,有了大孫女又有了二孫女,兩個孫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義又富有幽默感:大孫女叫袁有晴,因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當天,雨過天晴。第二個孫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這天正好逢農曆的“雨水節”,便取名“袁有清”。他說:“這兩個名字不但叫起來順口,而且合起來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陽,清就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自然就會茁壯成長。”